也叫國際芭蕾舞節,是舞蹈領域裏國際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在於檢閱芭蕾創作和表演方面的成就,發現和培養芭蕾人才,頒發獎學金,舉辦教師進修班和各種講座等。這些比賽擴大瞭各國之間、各不同學派之間的經驗交流,促進瞭芭蕾藝術的發展。著名的定期國際芭蕾舞比賽有以下幾種:

  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保加利亞) 歷史最久,聲譽最高,始於1964年,原定每年一次,自19966年起改為每兩年一次。第1~2屆不分組,第3屆起分成人和少年兩組。先後由蘇聯著名舞蹈傢Γ.С.烏蘭諾娃(第1~6屆)、Ю.Н.格裡戈羅維奇(第7~12屆)擔任評判委員會主席。設有大獎、男女成人1、2、3等獎、男女少年1、2、3等獎。

  莫斯科國際芭蕾舞比賽 始於1969年,每4年一次,第4屆增設少年組。第5屆起改為年齡限制在17~25歲,不再分組。先後由烏蘭諾娃(第1屆)、格裡戈羅維奇(第2~5屆)擔任評委會主席。設有男女大獎,男女雙人舞1、2、3等獎,男女獨舞1、2、3等獎以及鼓勵獎,鋼琴伴奏獎等。中國曾派7名選手參加第5屆比賽,張偉強、趙民華分別獲得男子雙人舞和獨舞第3名。

  美國國際芭蕾舞比賽 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城舉行,始於1979年,每3年一次。由R.喬弗裡(美國)、C.H.戈洛夫金娜(蘇聯)擔任第1屆評委會主席。參加者按年齡分組:13~17歲為少年組,18~25歲為成人組。比賽分3輪進行:第1輪表演一個選自指定劇目表的古典變奏獨舞和一個1925年以後創作的當代芭蕾獨舞或雙人舞;第2 輪表演一個1974年以後創作的當代芭蕾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或四人舞;第3輪表演一個不與第1輪重復的古典芭蕾獨舞或雙人舞和一個1925年以後創作的當代芭蕾作品。設有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分別授予男女成人組和少年組優勝者,還設有編導獎和特別獎等。中國曾派小組觀摩第1屆比賽,1982年正式派出4名選手參加比賽,張偉強獲男子成人組銅質獎,汪齊風獲女子少年組優秀表演獎。

  日本世界芭蕾舞比賽 始於1976年,每兩年一次,已舉辦4屆。於東京(第1~2屆)和大阪(第3~4屆)舉行。由P.C.斯特魯奇科娃和格裡戈羅維奇先後擔任評委會主席。中國曾派出6名選手參加第3屆比賽。

  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瑞士) 始於1973年,每年一次。限18歲以下女學生和19歲以下男學生參加,優勝者可獲獎學金,到著名舞蹈學校深造。在1985年的比賽中,北京舞蹈學院學生李瑩和徐剛分別獲得女子第1名和男子第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