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種。流行於山東膠東半島沿海諸縣。過去多以藝人所在的縣命名,如蓬萊大鼓、棲霞大鼓、榮城大鼓等。由於藝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調之稱。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膠東半島抗日根據地組織盲藝人成立瞭膠東盲人抗日救國會,與膠東文藝協會共同舉辦訓練班,幫助盲藝人學習政治,改革說唱內容。當時,北海劇團文藝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萊、福山、棲霞三縣交界處的一些村莊負責盲藝人的業務學習,並向藝人學習說唱藝術,不斷地汲取各縣大鼓唱腔的精華,加以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風格。梁梁前光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後,曾在膠東一帶及濟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縣、永城等地隨軍演唱新編的曲詞,深受戰士和群眾歡迎,被稱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為膠東大鼓。

  膠東大鼓分北、東、南三路。北路影響最大,流行於蓬萊、黃縣、牟平、福山、煙臺等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派”,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轉,善於運用唱腔的變化來表現各種人物。東路流行於文登、榮城、威海、乳山等縣,有以榮城盲藝人彭潤之為代表的彭派。彭派重聲韻,曲調質樸。南路流行於海陽、萊陽、即墨、掖縣、棲霞等縣,有代表性的藝人是萊陽縣的盲藝人徐尚厚。南路唱腔流暢優美,富有地方戲曲風味。膠東大鼓屬於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唱腔有起板、甩腔、平板、花腔、悲調、快板、反調快板、數板、落板、散板和燒紙調等。板腔的組織多種多樣,往往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需要而改變結構。其中起板隻用在全篇的開始,平板是適於敘述的基本調,其他各種板腔都可通過落板來自由銜接。

  膠東大鼓的傳統曲目,短篇有《湘子上壽》、《諸葛亮打狗》等近60段,中篇有《紫金鐲》、《蜜蜂記》等10餘部,長篇有《呼楊合兵》、《天門陣》等10餘部。梁前光新編曲詞代表作有《兒童英雄李大鵬》、《上營戰鬥》等10餘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