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作品。故事源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及《東周列國志》小說第96回。1950年,翁偶虹、王頡竹在京劇舊本《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劇本收入《戲曲選》第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北京市卷》(1959)。《將相和》描寫戰國時,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澠池赴會有功,被封為趙國丞相。上將軍廉頗居功自傲,屢次向藺相如尋釁。藺相如以國事為重,始終忍讓。後經上大夫虞卿勸解,廉頗愧悔,至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輔國。改編本對廉頗頗、藺相如故事的思想意義有所提高,圍繞廉頗與藺相如的沖突,以“相如獻策”、“趙王用賢”、“完璧歸趙”、“澠池赴會”、“長街擋道”、“酒樓釋嫌”、“廉頗悔過”、“負荊請罪”等主要場子,表現瞭團結禦侮的主題;並且發揮京劇袍帶戲的特點,對生(藺相如)、凈(廉頗)的唱做,作瞭很好的安排。其中3次“長街擋道”,刻畫瞭藺相如的寬宏、忍讓與廉頗的狹隘、驕橫,尤為突出。1950年,《將相和》由新中國實驗京劇團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劇社的譚富英、裘盛戎分飾藺相如、廉頗,在天津、北京同時上演。根據演員的不同特長,劇作的唱念安排略有不同。1952年,《將相和》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劇本獎。(見彩圖)

《將相和》劇照(李少春飾藺相如,袁世海飾廉頗)

京劇《將相和》(譚富英飾藺相如,裘盛戎飾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