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曲種。流行於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鎮、贛州等地。分南昌清音和九江清音兩種。二者曲調基本相似,但由於地理環境和語言音調的差異,在音樂表現手法和曲目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多由女演員自擊鼓板演唱,伴奏樂器有二胡、琵琶、揚琴、月琴等,有些曲牌還配敲瓷盤。曲調有文南詞和小曲兩部分。大型曲目多以文南詞為主,中間插以小曲,用不同的板式來表達人物的多種情緒;小型曲目以小曲為主,有的以單曲反復演唱,有的以曲牌聯綴演唱。

  南昌清音 流行於南昌、新建兩縣及宜春、上饒、吉安、景德鎮等地。相傳在清嘉慶初年即已盛行。音樂曲調上吸收瞭揚州清曲和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傳入的一些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間小調,曲牌甚為豐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瞭贛劇、南昌采茶戲的音樂成分,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南昌清音以小曲為主,文南詞為輔。小曲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詞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臺》等,也有以多種曲牌聯綴演唱的曲目,如《東湖十景》即由〔鮮花調〕、〔紅繡鞋〕、〔玉美人〕、〔進蘭房〕、〔九連環〕等10支曲牌聯綴而成。文南詞以文詞為主,並有慢文詞、快文詞等板式,男女同曲異腔。傳統曲目有《安安送米》、《宋江殺惜》、《僧尼緣》等50餘種。

  九江清音 發源於鄂贛邊界的蔡山、閔坼列、蔣傢營、桂傢壩一帶大泊湖地區。據《德化縣志》記載,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盛行。當時長江上、下遊地區的流動藝人多順水隨舟,登岸靠港,以說唱謀生,不斷引進瞭外地的曲調和曲目,並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瞭九江清音的獨特風格,如主要曲調〔文詞〕起源於荊州,〔南詞〕起源於浙江,後來又受蘇灘的影響衍變而成。〔平板〕類似皮簧調的四平,起源於宜黃腔,傳入九江後又摻入瞭漢調的因素。小曲的曲調除本地小調外,多出於揚州清曲和湖北、浙江、安徽的民歌小調。九江清音早期以演唱民歌小曲為主,後來逐漸向說唱戲文故事發展,而衍變為以文詞為主腔,南詞、平板、還魂腔、花鼓腔為輔的板式變化體結構。傳統曲目有《玉堂春》、《武松傳》、《宋江》等幾十種,九江清音在20世紀初葉至30年代相當興盛,除在九江、景德鎮等地流行外,還曾流傳到湖北的黃梅、武漢、黃石和安徽的蕪湖、馬鞍山等地。抗日戰爭爆發後,藝人被迫逃亡,紛紛改行,而趨於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清音得以恢復並演唱過一些新編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