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曲種。流行於江西大部分地區。又名“打蓮花”。吉安、遂川、萍鄉、宜春、上饒、黎川、贛縣、安遠等地的蓮花落,在表演形式、曲調、曲目等方面大致相似,隻是由於語言習俗不同而稍有差異。相傳明弘治年間,江西有些地方興辦聖恩堂(清代稱為養濟院),收養孤寡殘疾者,其中的盲人多學唱道情、蓮花落藉以謀生,因而一直流傳下來。江西採茶戲形成以後,常在一些劇碼中穿插打蓮花落的場面,對蓮花落的音樂、伴奏和表演等方面,有過影響。江西蓮花落有一人站唱、二人對唱、眾人幫腔等多種形式。擊擊節樂器有敲擊蓮花板、牛皮鼓,襯以小鑼、雙鈸的;有一人擊扁鼓領唱、眾人幫唱的;也有用鋸齒形竹片擊節的。曲詞在早期多為即興編唱的短段,以後逐漸演唱一些有故事情節的中小型曲目。演唱短段時,多用七言四句分節歌的形式,每句後有幫唱的襯詞,曲尾有獨具特色的拖腔。演唱長篇曲目時,則用數板,似唱似說,無樂器伴奏和句尾襯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群眾曾利用蓮花落形式編唱《過新年》、《蘇區景》等曲目,歡慶革命鬥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瞭不少新曲目,如《雪夜巡醫》、《程昌仁月夜除內奸》等。有些地區在演唱時增加二胡、三弦、笛子和嗩吶伴奏,有的還加進瞭花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