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的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簡稱“魯藝”。1938年4月10日成立於延安。沙可夫、趙毅敏、吳玉章、周揚等先後任院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魯藝人員分別參加東北文藝工作團和華北文藝工作團,奔赴新解放區開展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一批國民黨統治區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奔赴延安。1938年1月紅軍時期的戲劇工作者與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五隊部分成員聯合創作並演出瞭話劇《血祭上海》,反響熱烈,引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的重視。在《血祭上海》的座談會上,與會者提出以匯集在延安的藝術人才為骨幹建立一所藝術院校的倡議。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聯名發佈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指出:“藝術工作者──這是對於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我們決定創立這藝術學院,並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魯藝”初建時設戲劇、音樂、美術三個系,後增設文學系,不久改稱魯迅藝術文學院。由張庚任戲劇部部長、冼星海任音樂部部長、江豐任美術部部長、何其芳任文學部部長。

  魯藝是一所新型的文藝學院,學員既學習各種文藝專門知識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並把專業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結合起來,畢業前還分赴抗日根據地或前線去實習。魯藝戲劇系的師資來自上海救亡演劇五隊、一隊及北平學生流動宣傳隊、上海蟻社等專業戲劇團體。左明、崔嵬、田方、王濱、水華、陳荒煤、鐘敬之、王震之、姚時曉、王大化、舒強等先後任過教員。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於1938年8月1日組成魯藝實驗劇團。魯藝成立至1939年,戲劇系師生演出瞭自己創作的多幕劇、獨幕劇、活報劇和歌劇共50多部,較有影響的劇目有:王震之創作的話劇《兄弟們拉起手來》、《礦山》、《流寇隊長》;李伯釗創作的歌劇《農村曲》;沙可夫創作的話劇《團圓》;姚時曉創作的話劇《閑話江南》、《棋局未終》;陳荒煤創作的《血宴》等。1940年魯藝演瞭《日出》、《帶槍的人》、《婚事》、《求婚》、《蠢貨》,這些中外名劇的演出,提高瞭魯藝的導表演藝術水平,也使延安戲劇舞臺上演出劇目多樣化。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魯藝執行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向,深入到敵後和前線去體驗生活,1943~1944年創作出一批反映根據地軍民火熱鬥爭生活的話劇,如《我們的指揮部》、《民兵》、《軍民之間》、《三光政策》等,演出反響強烈。其中最有影響的劇目是由陳荒煤、姚時曉創作,由舒強、水華導演的多幕話劇《糧食》。1944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為克服軍隊幹部中存在的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魯藝和中央黨校聯合排演瞭蘇聯話劇《前線》,受到黨政軍民的歡迎,中國共產黨要求各個抗日根據地廣泛上演此劇。延安文藝座談會後,魯藝在探索話劇的群眾化和民族化過程中,借鑒瞭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民歌、地方戲曲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一批秧歌劇和新歌劇,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新歌劇《周子山》(1944)、《白毛女》(1945)等。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

1940年延安魯藝演出的《帶槍的人》劇照

1944年首次由延安魯藝演出的歌劇《白毛女》劇照

  魯藝戲劇系在延安7年間,不僅創作瞭大量優秀劇作,而且培養和造就瞭大批專業戲劇人才,為推動解放區戲劇運動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