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В.盧納察爾斯基

  蘇聯政治活動傢、文藝評論傢、劇作傢。1875年11月23日生於波爾塔瓦城一官吏傢庭。1897年加入共產黨。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後,站到以列寧為首的佈爾什維克一邊。1908~1910年參加“前進報派”,在哲學上提提出“造神說”。1911年與“前進報派”決裂,重新站到佈爾什維克的立場上。1917年十月革命後至1929年任教育人民委員,1930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33年出任駐西班牙大使,同年12月26日赴任途中病逝於法國蒙當。

  盧納察爾斯基博學多才,著作涉及哲學和美學領域。主要美學著作《實證美學的基礎》(1904),捍衛瞭文藝的現實主義和思想性。1923年提出“退回到奧斯特洛夫斯基去”的口號,堅持和保護戲劇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

  盧納察爾斯基的主要劇作有《國王的理發匠》(1906)、《浮士德與城》(1918)、《奧利佛·克倫威爾》(1920)、《福瑪·康帕內拉》(1921)和《解放瞭的堂吉訶德》(1922)等。他的劇作富於哲理,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他的代表作《奧利佛·克倫威爾》借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君主的鬥爭史實,展示瞭“革命需要流血”這一歷史真理。

  盧納察爾斯基還撰寫瞭大量戲劇論文,如《論梅耶荷德劇院》(1926)、《莫斯科藝術劇院卅周年紀念》(1928)、《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和革命》(1933)和《戲劇書簡》(193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