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詩人。本名毛拉·畢拉勒,父名毛拉·玉素甫,筆名納孜米。

  毛拉·畢拉勒是19世紀維吾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維吾爾古典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把維吾爾文學現實主義長詩體裁的創作推向瞭一個新的高度。

  毛拉·畢拉勒誕生於伊犁城內一個貧窮的靴匠傢庭。詩人的初級教育是在父親的指導下完成的。後就讀於伊犁經學院。1867年曾參與太平天國影響下發生的伊犁農民暴動,並撰寫敘事長詩。毛拉·畢拉勒勒對清政府官吏在伊犁推行的壓迫和剝削政策,及沙皇俄國對伊犁的侵略深懷不滿,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詩人終生窮困潦倒,70歲時雙目失明。

  毛拉·畢拉勒27歲前所作“格則勒”體的抒情詩,於1851年結集為《格則勒雅特》,總計2016行,多數是愛情主題的作品。詩人非常蔑視封建禮教,對深受封建制度的壓迫、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的婦女,寄予瞭極深切的同情。他的長詩《中國土地上的聖戰》(1875),描繪瞭伊犁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鬥爭,表現瞭人民群眾反封建的強大力量。

  毛拉·畢拉勒1881年在史實基礎上創作的長詩《長毛子玉素甫汗》是一部諷刺作品,揭露瞭披著宗教外衣、貪婪成性的人物的殘暴、虛偽行徑。詩人通過這部長詩,把維吾爾文學中諷喻體裁的創作大大提高瞭一步。他於1882年所著長詩《諾孜古姆》,塑造瞭諾孜古姆這一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女性英雄形象。這部長詩在主題、內容及其現實主義深度方面,都堪稱維吾爾古典文學中的上乘之作。

  毛拉·畢拉勒的作品不僅作為書面文學流傳,許多詩章還被譜入“木卡姆”套曲在群眾中廣泛傳誦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