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約429萬餘人(1982),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省市。語言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文字,現在一般通用漢語、漢文。滿族文學主要指努爾哈赤改女真為滿洲,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以後的文學,也包括肅慎以來靺鞨、女真時期的文學。

《滿族民間故事選》封面

  滿族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說唱文學等。滿族神話中天地形成和萬物起源,與原始宗教──薩滿教相聯系。薩滿教把宇宙分為三層,即天上國,地上國和地下國。傳說天上國是神居住的,地上國是人居住的,而人是天神阿佈凱思都裡按自己的形狀造出後放在面缸裡置於水上才有的,地被四條大魚馱著,魚餓瞭擺動即發生地震。山嶺是惡神那路裡的屍骸。他居住的地方是地下國。此外還有許多關於醫藥、火、衣服、住房等等的神話。這些神話表現瞭原始社會滿族先民們豐富的想象力。女真時期的《女真定水》和《天池》之類的神話反映瞭治洪、治火鬥爭,表現瞭他們征服自然的願望。

  滿族傳說,有始祖傳說、英雄傳說和風物、習俗傳說等,《庫佈裡雍順》、《天池仙女》、《天女生天童》、《三姓的傳說》是關於滿族主體建州女真始祖庫佈裡雍順的幾種傳說。佛庫倫吞朱果懷孕應屬母系社會婚姻制度遺跡的反映。庫佈裡雍順統一三姓的傳說則蘊蓄著被元、明兩代分而治之的女真人要求統一自強的強烈願望。在《小罕占龍脈》、《小罕誕生記》、《小罕挖棒錘》等關於民族英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傳說中,人們按本民族的性格塑造瞭淳厚樸實、堅韌不拔、勇敢抗爭和知恩重義的小罕形象。《珠渾哈達的傳說》、《紅羅女》、《百花公主點將臺》質樸而真實地反映瞭滿族人民的審美觀念。這些傳說幾百年來一直在全民族范圍內流傳。滿族的風物傳說尤多,反映的年代也相當久遠。內容多與滿族人民的挖參、狩獵、捕魚、騎射等特有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更增強瞭傳說的特殊風采。有些傳說往往將某種民族習俗同一位令人敬仰的故事人物的正義行為聯系起來,使之具有較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人民性。

  滿族民間故事以晚清時期為最多。有追求真摯愛情的《淚滴玉杯》、《尼雅島》、《紅裙妹》,有反對封建禮教桎梏的《姑媽媽》;有歌頌善良反對邪惡的《黃瓜開山》、《小龍頭》;有反抗官府壓迫統治傾訴人民疾苦的《胭脂色的寶馬》、《采珍珠》;有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從而鞭撻清王朝反動統治的《奕老疙瘩》;有直接把反抗矛頭對準最高統治者的《黑妃娘娘》、《一夜皇妃》、《咸豐買涼粉》;還有許多閃爍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抗俄故事如《薩佈素馴牛》、《薩佈素買軍草》、《海蘭泡和大將軍》、《毛子墳》、《道爾瑪法》等。

滿族始祖傳說圖

  滿族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史料記載“踏錘”、“莽勢”、“秧歌”以及解放前還存在的“拉空吉”、“達穆特裡”等都有滿語歌詞,但大都失傳。長篇說唱故事中,目前搜集到的最有價值的首推《尼山薩滿》和《莉坤珠逃婚記》。

  滿族民間還有“搖籃曲”、“闖十層”等俚俗小調和薩滿神歌,以及入關後受漢族文化影響借用漢族小調填詞的民歌。如反侵略鬥爭的《悠悠調》、《快關門》;表現忠貞愛情的《清江引》;抒發反戰心理的《十二月》;祈願美好生活的《薩滿祭歌》;控訴滿漢不通婚制度造成悲劇的《王小蘭》等等。

  滿族作傢文學深受漢民族文學傳統的影響。歷史上曾出現過渤海文化、金源文學和清代文學,滿漢文化有過三次大的融合。清入關以前滿文創制以後,曾有記事體的多達180冊的《滿文老檔》,是額爾德尼巴克什和巴海巴克什等關於當時重大事件的撰述,具有文學性。它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個性化語言,刻畫人物性格,取得瞭相當大的成功,對當時和後來的滿族士子都有深刻的影響。

  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為瞭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加強統治,十分註意吸收和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繼續大量翻譯漢文典籍和文學作品,啟用漢族學者任教,康熙皇帝玄燁是清代第一個能用漢文寫詩的帝王。在他的影響下,滿族宗室貴胄們延請漢族文人名士教習自己子弟蔚然成風。清代用漢文寫作的作傢達數百名,僅《八旗藝文編目》中收錄的屬於滿族旗人的詩文集便有600多部,其中女詞傢詩人也有近30名。

  滿族作傢文學詩詞最多。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納蘭性德。鐵保纂集的《熙朝雅頌集》長達130卷。納蘭性德、鄂貌圖、高塞、嶽端、博爾都、納蘭氏、揆敘、何溥、鄂爾泰、訥爾樸、賽音佈、塞爾赫、長海、文昭、圖鞳佈等人的詩集中大多具有蓬勃奮發的向上精神。甚至玄燁的某些篇什,如《松花江放船歌》、《剿噶爾丹大捷》和一些農事詩之類的篇章,也表現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致力江山統一、渴望國泰民安的氣魄與抱負。

  清代中葉,由於宮廷中爭奪儲位的鬥爭頻仍,造成一批政治上失意的宗室文人。在文網羅織下唱出瞭預兆封建制度沒落衰朽的哀音,如永忠的《延芬室詩稿》、敦誠的《四松堂集》、敦敏的《懋齋詩鈔》中的許多篇什皆屬此類。隻有鐵保的《試馬》、《戈壁》、《塞外聽雨》等詩粗獷豪爽、生氣勃勃,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氣質。

  晚清滿族詩壇蕭條,成就較高的詩人隻有顧春、奕繪、英和等寥寥數人。顧春詞深穩沉著,不琢不率,渾樸真摯,有“清代第一女詞人”之稱。奕繪關於描寫挖煤工人、捕蟲工人、炮手之子、放羊娃和街頭賣藝者的詩詞,表現瞭對下層勞苦大眾的同情。道光八年(1828),因改革弊政得罪政敵被發往齊齊哈爾充當苦差的協辦大學士英和,在卜套城留下百篇詩稿,對世道人情的險惡發出瞭憤怒的譴責,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瞭深切的同情。

  滿族小說有文言短篇小說和白話長篇小說兩類。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收文言小說140餘篇。他借談狐鬼抨擊貪財好利、濫殺無辜的酷吏和慳吝貪鄙、一毛不拔的財主,他同情飽嘗戰亂之苦的百姓,關心下等旗人的困境,作品屬於暴露文學。慶蘭的《螢窗異草》風格內容與之相近,二者皆具有情節曲折、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的長處。唯因其仿效《聊齋志異》而未受重視。

  文康的白話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描寫瞭清代官場的腐朽黑暗,塑造瞭具有反抗個性的十三妹。書中流暢的北京方言和旗人生活的形象描摹,構成瞭一幅幅民族風俗畫,別有韻味。

  滿族演唱文學擁有一大批作者。乾隆年間的戴全德在《潯陽詩稿》中收入兩本“西調小曲”。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稱贊他“有勇氣”,在古典主義全盛的時代,第一個脫出瞭這個古典的陷阱到民間來找新的材料。流行瞭一百五、六十年的《子弟書》也產生於這一時期,其作者多屬滿族下層士子,如羅松窗、韓小窗、鶴侶、繆東麟、喜曉鋒、春樹齋等。代表性篇目有《憶真妃》、《露淚緣》、《紅拂私奔》、《草詔敲牙》等。還有鶴侶的《侍衛嘆》、《老侍衛嘆》、《少侍衛嘆》等,表現瞭旗人現實生活。《子弟書》的作者在敘事抒情、人物塑造、心理描寫、場面烘托、氣氛渲染上都有較高的技巧,許多段子至今仍在民間流傳。滿族說唱形式還有八角鼓、牌子曲、單弦、岔曲等。有的滿族人還參與瞭相聲、京韻大鼓、東北大鼓等曲藝形式的創作。

  清代滿族作傢散文的品類有實錄和關於古跡、掌故、軼事、風物、習俗、歲時的考證和雜談。較有影響的有昭連的《嘯亭雜錄》、酉清的《黑龍江外記》、麟慶的《鴻雪因緣圖記》、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震鈞的《天咫偶聞》等。

  辛亥革命以後,有德齡、蓉齡和金梁的《瀛臺泣血記》、《清宮瑣記》和《清學外記》等作品。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一批滿族作傢和藝術傢創作的作品,如抗日烈士金劍嘯的戲劇、詩歌和小說,表現瞭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氣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可的劇作,關沫南、李惠文的小說,霍滿生的長篇敘事詩等都取得瞭可喜的成績。而老舍的《茶館》和未及完成的《正紅旗下》這兩部表現昔日旗人生活的傑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更享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