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戲曲演出中生、旦、淨、醜各行腳色梳裹髮式的各種用品。用人發或犛牛毛、馬尾、粗絲線、紗等製成。舞臺上的假髮,要比生活中的實際形態誇張,富有裝飾美,有的還能幫助演員做種種節奏鮮明的身段動作。一般常備的用品如下:

  網子、水紗 網子,又稱網巾。用馬尾編織而成,似圓帽。頂端有圓孔,可按裝水發、發鬏等。腦後開叉處有長帶兩根,用以勒頭吊眉。有黑、灰、白色3種。水紗用黑絲製成,用時浸水水,緊裹於網子之外、頭部四周。這是各行腳色表現多種發式的基本用品。其作用:①盔頭戴在水紗上,然後系緊,就比較穩固;②盔頭外露出水紗的黑色邊緣,可以勾清演員的額部輪廓,這對面部化妝能起襯托美化作用;③不戴頭盔時,網巾水紗本身也就表現為發地;④便於旦腳插戴頭面、凈腳插戴耳毛子等。

  甩發 又稱水發。用人發制成。表現角色不戴盔頭、披散長發時,多戴甩發,置於網巾頂部圓孔處。甩發粗細長短不等,一般凈腳用的較粗且長,生腳次之,醜腳短而且細。甩發隻有黑色一種,劇中老人不戴盔帽時,多用白色或灰色的發鬏。旦腳的甩發,大都從大頂中分出一綹,個別也有把整個大頂打散,披於腦後者。演員舞弄甩發以刻畫人物情緒的專門技術,稱為“甩發功”。

  發鬏 或稱發帚,用犛牛毛制成。其底座為一銅圈,四周束以假發,分成3組:一組紮成蓬松一團,呈半圓形,凸出於頭頂;一組披散腦後,覆蓋在網子上;另一組是左右各分出一綹,用作鬢發,垂於耳際。有白、灰、黑、紅4種。白、灰色發鬏為老年男女角色用;黑色一般為性格粗魯的中青年角色用,多為凈扮;外貌怪異、戴紅色髯口的角色必須用紅發鬏。

  蓬頭 以人發或犛牛毛制成的頭套,表現角色蓬頭散發時用。分大蓬頭、小蓬頭兩種。大蓬頭用於兇猛的將領及某些天神、天將,用時多與大額子配合;亦用於僧、道,多與月牙金箍配合;如表現金錢豹一類大妖怪時,還需在大蓬頭兩旁加小鬏。小蓬頭有紅、黃、綠、藍等色,多為扮小鬼、小妖精時用。

  鬢發 用犛牛毛制成條狀形。色彩必須與發鬏、髯口一致。用時有不同形態:一般為自然下垂,與髯口的邊緣合在一起;亦有圈狀的,扮老婦、太監多用此;表現人物神情焦急或失常時,可把它弄亂。另有一種飛鬢,俗稱“耳毛子”,插於耳際,鬢發倒豎,為凈腳扮演的性格粗魯、暴躁的角色所用;用時多與紮髯、一字髯配合,也有單用飛鬢,不戴髯口者,如楊七郎。

  孩兒發 用人發或粗絲線制成的頭套,前額齊眉,背後長及肩,為扮兒童專用。

  大頂 以人發制成,用以梳裹婦女假髻。此法為清代乾隆年間秦腔花旦魏長生所發明,稱為“梳水頭”。用大頂梳裹假髻的樣式有兩種,即大頭與抓髻。大頭扮夫人、小姐等用,髻呈橢圓形,髻心略凹,戴於腦後。抓髻多扮丫環用,髻呈小拳形,戴於腦後,其上端略翹出於頭頂。梳頭必須註意高低厚薄合度,髻要抱緊,不使人有單擺浮擱的感覺,髻的邊緣棱線要分明,這就更能顯出婦女發髻的造型美。

  片子 用人發制成,與大頂同為旦腳假發的組成部分。分小片與大片兩種。小片貼在額際,大片貼在兩頰邊緣,為婦女額發、鬢發的誇張化、裝飾化。舊時片子用紙胎塗生漆制成,用時插在水紗網子裡,頗為粗糙;後改用人發制作,用刨花水梳理後貼在演員臉上,可以彌補演員臉型的不足,起很大的美化作用。貼片子的樣式基本上有3種:即大開臉、小彎、花片子。大開臉一般在正中用小片貼一小彎,兩側貼大片子,自額部經過鬢角,其末梢彎向耳後,使臉呈長方形,適於表現中年發胖或嚴肅古板的人物。小彎一般用小片在額際貼出5個或7個小彎,鬢邊各貼大片,末梢向下頦中間彎曲,使臉部呈瓜子形,適於表現端正而又秀麗的女性,是旦腳化妝中最為普遍的樣式。花片子也可用小片在額際貼一小彎,但主要用大片勾勒出不對稱的曲線來,與以上兩種對稱的貼法有明顯的區別。這種樣式既可用於活潑、俊俏的女性,也可用於輕佻、不正派的女性。

  線尾子 又稱線簾子,以粗絲線制成,烏黑一排,垂於腦後,長及足踝,為婦女垂發的極大誇張,給人以端莊凝重的感覺。線尾子還須分出兩綹垂在胸前,這兩條黑線對於男旦演員來說,可以界破寬胸,使身材顯得苗條,對女演員也有助於加強身段的婀娜多姿。扮丫環等年輕活潑的女子,也可以在線尾子外再加用長辮。

  懶梳妝 即以硬紙胎塗生漆制成的頭套,醜腳扮婦女時,隻須套在頭上,不用梳妝,故名。

  除以上各種傳統的用品和扮法外,近幾十年來又有新式古裝頭出現,使戲曲舞臺上的婦女發式多樣化起來。古裝頭用人發作假髻,樣式很多,發髻多在頭頂,不在腦後,有的貼片子,有的不貼片子。新式古裝頭給人以俊俏、自然和瀟灑的感覺,與傳統扮法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