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曲種。廣泛流行於雲南南部彝族地區。“甲蘇”譯為漢語即“唱書”的意思。甲蘇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彝族逢年過節、婚喪祭祀、起房蓋屋,或男女社交,都有甲蘇的演唱活動。演唱者多為懂得彝文的“畢摩”,也有眾多的民間歌手。有一人或二人自彈自唱,或一人主唱、聽眾伴唱,或二人對唱、聽眾伴唱等各種形式。用一至數件土制民間樂器伴奏,主奏樂器為三弦、四弦,也有不用樂器伴奏的。甲蘇唱腔板式多樣,行腔細膩,優美動聽,富有特色。20世紀60年代以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藝工作者,,在繼承民間甲蘇唱腔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彝族民間音樂素材,根據唱新演新的需要,大膽改革,逐步固定瞭〔甲赫〕、〔舍赫〕、〔賽赫〕、〔嗚〕等曲牌,豐富瞭甲蘇的表現力。後又借鑒彝族民間樂隊的編制,以三弦、四弦、胡琴、二胡、笛子、把烏等樂器伴奏,收到良好的效果。甲蘇的傳統曲目。內容廣泛,萬物起源,民族歷史,人生哲理,生產知識,民情風俗,愛情故事,無不具備,並大都有彝文記載的唱本。唱詞以五言為主,韻白間有七言。有的曲目唱詞長達數千行以上,也有許多短小的寓言故事和即興之作。50年代以來整理發表的曲目有《逃婚姑娘》、《力芝與索佈》、《木荷與薇彝》、《砸思吉楚薇香》等,較著名的新曲目有《亇亇腳》。

彝族演員表演甲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