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戲曲文物。是一組由4人構成的反映金代早期雜劇演出的珍貴實物資料。1978年發現,原砌於稷山縣苗圃1號墓南壁上,與戲臺共存。實物現存稷山縣博物館。

  這4個雜劇人物各用兩塊大磚雕成。人體高65~70釐米,是已發現的同類磚雕中個體最大的一組。4人並立,自左至右,第1人戴襆頭(原有腳,已朽毀脫落,帽後留有插腳的空隙),穿抹領襯衣,圓領窄袖長衫,腰束帶,下著褲,袖手而立。第2人頭巾裹,穿長衫,腰束帶,敞胸懷,腳著尖頭鞋,紮褲口口,其右手下垂,袖長及膝,左手上舉展指置左面頰下,頭微低,吐舌露齒,喜笑顏開,似在側耳細聽,表情生動滑稽。第3人戴吏帽,穿抹領襯衣,圓領窄袖長衫,腰束帶,前襟掖起,右手已殘缺,左手伸出2指,面微右側,似與右邊一人說話。第4人戴直腳幞頭(腳已脫落),穿抹領襯衣,圓領寬袖長袍,雙手當胸置笏。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20“妓樂”條雲:“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付凈色發喬,付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大抵全以故事,務在滑稽,唱念應對通遍。”這幅雜劇磚雕中4個人物,其右起第1人為末泥,第2人為副末,第3人為副凈,第4人為裝孤。其中沒有裝旦。末泥、裝孤分居兩側,副凈、副末居中表演,一說一應,刻畫傳神,似為正雜劇,且副凈滑稽幽默,其表演形式系以滑稽唱念為主。(見彩圖)

山西稷山苗圃金墓雜劇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