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曲種。流傳於江西各地。南昌、甯都、吉安、高安、撫州、黎川、安義、景德鎮、萬年等地稱為道情;波陽、湖口、上饒、寧岡、萍鄉、石城等地稱為漁鼓。形式基本相同,曲調則因各地方言、語音不同而形成多種風格。唱腔以上下句或四句一段的板式變化體為多,也有以小曲為基調的曲牌聯套體,稱為小曲漁鼓。也有二者並存的。寧岡漁鼓、撫州道情、上饒漁鼓等與湖南漁鼓、湖北漁鼓的曲調旋律有些相近。其他地方的道情漁鼓多具有江西地方的獨特風格,如寧都道情的唱腔來源於乞討者所唱的小調“過街溜””和算命腔調,旋律流暢,節奏變化較大;湖口漁鼓吸收瞭當地豐富的漁歌和小調,具有濃厚的水鄉風味;波陽漁鼓吸收瞭當地的大鼓書、山歌、漁歌及民歌小調的旋律,曲調富於變化。

  江西道情由一人坐唱,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演唱者左手持漁鼓,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列拍擊鼓面,稱為“一響”;也有左手加用小竹板輕擊竹筒,稱為“二響”;還有左手再加拿一片小鈸,右手以竹簽輕擊鈸邊,稱為“三響”;另一種不同漁鼓,而用二胡伴奏。各地道情的傳統曲目多以長篇為主,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也有一些取材於當地實事和神話故事的獨有曲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都道情、吉安道情等都編唱過一些配合革命鬥爭的曲目,如《送郎當紅軍》、《蘇區景》、《婦女剪發歌》、《暴動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對一些傳統曲目進行瞭整理加工,並編演瞭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