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雜劇作品。作者感惺,生平不詳。劇本初刊於1904年《中國白話報》。分《黨爭》、《受讞》、《伏刑》、《餘情》4折,寫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時期,山嶽派順應民心,堅持處死國王路易十六,並與袒護國王、反對審判的吉倫特派(劇中作狄郎的士黨)鬥爭的故事。借外國故事抒發憂憤、抨擊時政,是近代改良戲曲創作的一個特點。本劇借法國革命故事,表現戊戌變法失敗後,革命黨人對清政府專制君權和改良主義保皇黨人的譴責和批判。劇中《黨爭》一折,通過山嶽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劇中中作羅拔士比)的雄辯,宣揚資產階級的自由、獨立、平等思想,揭露保皇黨人“暫延廢王殘喘”的宗旨,不過是為瞭“復辟有期”的陰謀。《受讞》1折,演議會審判國王,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痛斥瞭路易十六虐殺人民、賣國通敵的罪行。《伏刑》、《餘情》2折,通過描寫貴族、僧侶和巴黎民眾在處死國王、王後時一方掩面大哭,一方跳舞歡呼的不同態度,突出表現瞭人民對專制政體的仇恨。他們用毛巾蘸路易十六之血示威,表示“不曉得保護人民的君主,大傢都想吸他的血!”同時高呼:“共和政府萬歲!”“國民萬歲!”作者的傾向是十分鮮明的。劇本所表現的激烈言詞和熱情,與當時醞釀著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呼應。但本劇大部篇幅都是演講、議論,人物缺少行動,語言也較艱澀,不適於舞臺演出,反映瞭那個時期文人劇作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