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音樂社團。1927年8月成立於北京。由劉天華、張友鶴、吳伯超、鄭穎蓀等35人發起。參加者分社員、幹事社員和名譽社員3種。在幹事社員中選舉若幹人組成領導全社活動的執行委員會,下設總務、文書、調查、編纂等部;劉天華任總務部主任,總管全社事務。曾聘蔡元培、楊仲子、吳夢非、劉半農、蕭友梅、趙元任及日本田邊尚雄等13人為名譽社員。

  該社“以改進國樂並謀其普及為宗旨”,主張“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以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並提出瞭“把音樂普及到一般群眾”中去的理想。該社曾對收集、整理和發展民族音樂作過許多設想,並制定過宏大的計劃,但由於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重視,面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困難而無法實現。實際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①舉行音樂演出。如1928年1月12日在北京飯店舉行音樂會,由劉天華演奏其所作琵琶曲和二胡曲,並由韓權華、李光濤、張友鶴、鄭穎蓀、曹安和等演出古琴、琵琶、二胡獨奏和琴、瑟、琵琶、二胡等合奏節目,後又在清華大學與梅蘭芳同臺演出。此為中國較早的近代以民族器樂為主的專業音樂會,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②出版音樂刊物。除於1927年8月出版《國樂改進社成立刊》外,還於1928~1932年共出版瞭10期《音樂雜志》,這是中國第1份專門介紹民族音樂研究和改革的較有影響的音樂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