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識記過的事物 ,不能再認或回憶 ,稱為遺忘。不能回憶的有時還可能再認,既不能回憶又不能再認,一般稱為完全遺忘。遺忘還表現為錯誤的再認或回憶。

  遺忘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永久性遺忘,即不經重新學習,永遠不能回憶或再認。一類是暫時性遺忘,即一時不能回憶或再認。關於遺忘產生的原因,現在有幾種學說:消退說,認為記憶痕跡由於得不到加強而逐漸減弱,最終消退或消失;吸收說,認為新識記的材料被原有的認知結構吸收,而不再作為獨立的材料料存在瞭;幹擾說,認為儲存的材料,由於內外因的幹擾而提取不出來瞭等。

  德國心理學傢H.埃賓豪斯首先對遺忘現象進行瞭系統的研究。他應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識記的材料,這是為瞭使記憶盡量少受經驗的影響。他以自己做受試者,他的一個實驗的做法是,把識記材料學到恰能成誦,過瞭一定時間間隔,再行重學,以重學時節約的誦讀時間或次數作為記憶的指標,這一實驗結果如下表:(如表)

不同時間間隔後的記憶成績

  根據前表可以劃成如下的保持和遺忘曲線圖。

保持和遺忘曲線圖

  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看到,識記後經過一小時,僅僅保持所識記材料的44%左右,經過2天後還能保持原來識記材料的28%左右,在此以後,遺忘就更緩慢下來,6天後仍能保持原來識記材料的25%左右。這一實驗所得的曲線表明瞭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後短時期內遺忘是迅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比率就會下降。也就是說,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

  繼埃賓豪斯之後,許多人做瞭類似的實驗,也都大體上證實瞭埃賓豪斯曲線的普遍性。中國心理學傢陸志韋關於遺忘現象進行的實驗就是一例。他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如圖)

測量方法和保持曲線

  保持效果雖然因測量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各曲線的趨勢都類似於埃賓豪斯曲線。

  以後的研究證明。識記後遺忘的發展,是受許多因素制約的,大體可歸納出如下幾點:①識記材料的性質。無意義的材料、結構雜亂的材料,容易遺忘。②識記材料的數量。材料的數量越大,一般剛識記後遺忘也較多。所以大量的有意義材料的遺忘曲線接近於無意義材料的遺忘曲線。③識記材料之間的類似程度。類似程度越大則越容易發生遺忘。④識記的次數。識記時反復的次數越少則遺忘越大。⑤識記材料所處的位置。在識記內容豐富或困難的材料時,它的開端和末尾被遺忘得較慢、較少,而中間部分就容易遺忘。⑥識記材料和識記者的關系。識記材料離識記者的興趣越遠則遺忘得越容易。⑦識記者的生理狀態。正常的記憶是需要正常的生理機能的作用,而當有機體處於腦障礙、藥物中毒、精神沖動等狀態時,則極易發生遺忘。

  

參考書目

 曹日昌主編:《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63。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