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克洛卜施托克

  德國詩人。1724年7月2日生於奎德林堡。父親是律師。從小受虔信派教義的教育。15歲進瑙姆堡的舒爾普福特貴族學校。1745至1748年先後在耶拿和萊比錫學習神學,結識瞭“不來梅雜誌同人”中的克拉默、施萊格爾爾和拉伯納等人,在他們辦的雜志《理智和機智的娛樂新論》上發表史詩《救世主》的前3章,引起廣泛註意。1748至1750年在朗根薩爾察的親戚傢當傢庭教師,對表妹瑪麗·莎菲·施密特產生瞭愛情,曾寫瞭多首“芳妮頌歌”獻給她。1750年前往蘇黎世。1751年應丹麥大臣伯恩斯托夫邀請去哥本哈根,丹麥國王給他一筆終身用費,讓他完成《救世主》的寫作。1754年與梅塔·莫勒結婚。1770年伯恩斯托夫在宮廷失勢,他移居漢堡。1771年他的頌歌集出版,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1774年前往卡爾斯魯厄,途經法蘭克福時見到歌德。1803年3月14日在漢堡逝世。

  克洛卜施托克是德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創作突破瞭早期啟蒙主義文學強調理智和理性的約束,將感情的因素提到瞭首位,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先聲。《救世主》是他的代表作,最初用散文寫成,後改用荷馬史詩的六步揚抑格,改變瞭17世紀以來模仿法國亞歷山大體的傳統。全書有20章,分上下兩部。上部敘述基督受難,下部描寫基督升天和勝利。1748年發表的前3章,由於感情充沛,形式新穎,一掃當時內容貧乏形式守舊的阿那克裡翁的文風,受到人們的歡迎。1773年發表最後幾章。它故事情節不清,人物形象不鮮明;它模仿《失樂園》,但缺乏後者的民主精神,充滿宗教感情,因而反響不大。這也說明幾十年來德國文學和人們的思想感情發生瞭變化。但它是德國傢喻戶曉的作品,在維系當時處於分裂狀態的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方面發揮瞭它的作用。

  克洛卜施托克在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頌歌。他從1747年開始寫詩,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獻給親友和他鐘情的女性。有一些名篇,如《蘇黎世湖》(1750)、《春天的慶典》(1759)、《早年的墳墓》(1764)、《夏天的夜晚》(1766)等,至今仍為人傳誦。他的頌歌大部分是無韻的感遇詩。他模仿民間藝人的歌唱,曾根據古代日耳曼傳說寫瞭《赫爾曼的戰役》(1769)、《赫爾曼和王公們》(1784)、《赫爾曼之死》(1787)等3部劇本,因結構松散,戲劇性不強,不及他的詩作,並未引起人們註意。

《救世主》首頁

  克洛卜施托克是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詩人。1773年他在《預言》一詩中盼望“德國掙脫枷鎖”,預言在“一百年內理性將戰勝暴力主宰德國”。他同情北美獨立戰爭,寫瞭《目前的戰爭》(1781)。他的《國民議會》(1789)、《認識你們自己》(1789)、《你們,不是我們》(1790)等詩,歌頌法國大革命,認為它是“世紀最高尚的行動”,希望德國也能有這樣的革命。法國國民議會曾授予他“榮譽公民”的稱號。但在雅各賓鎮壓反革命時,他發生動搖,寫瞭《我的錯誤》(1793)。他還寫過《德意志學者共和國》(1774)一書,幻想建立一個由詩人和思想傢組成的共和國。此外,他還有幾篇論德語的著作,如《論德語正字法》(1778)、《關於語法的談話》(179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