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

  中國平民教育傢。又名興複、遇春、雲霖,四川巴中人。1890年10月26日生(一說生於1893年),逝於1990年。1910年中學畢業於成都。1913年進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1916年秋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濟,1918年夏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秋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翌夏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路易斯維爾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晏陽初大學畢業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即赴法國任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由於給華工辦識字班和華工周報受到啟發,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0年8月回國後,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新設的平民教育科,刊行《平民千字課》,並赴長沙、煙臺等處開展平民教育運動。1923年3月26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成立,不久即任總幹事至1949年。1924年(一說1926)在河北保定地區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29年將總會遷河北定縣,開始一個縣的鄉村改造實驗。30~40年代,相繼成立定縣實驗縣、衡山實驗縣、新都實驗縣和華西實驗區。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臺灣赴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及加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現任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

  晏陽初早期在舊中國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貧、愚、弱、私;至於救治之法,他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絕大多數人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之目的;在實踐和工作方法上,註重深入農村、社會調查、研究實驗、訓練人才、表證推廣。

  晏陽初的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論》、《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見鄉村教育運動、平民教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