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於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辦的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1941年9月,為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學,將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合併,成立延安大學,校長吳玉章。學校下設三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二系:俄文系、英文系。1943年,又將魯迅藝術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新文字幹部學校、民族學院劃歸延安大學建制。1944年5月,行政學院也併入延安大學。此後,各院的設置改為:魯迅藝術學院(包括戲劇、音樂、美術、文學等系)、自然科學院(包括機工、、化工、農業三系)和行政學院(包括行政、司法、財經、教育四系)。當時,全校共計有2000多人。

  延安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理論與實際的一致。其具體規定為:①為適應抗戰與邊區建設的需要,以培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幹部為目的。②以進行業務教育為主,並授以中國革命歷史和現狀的教育,以增進學員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技能與革命理論;並進行人生觀與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培養學員的革命立場與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③通過各種方式與邊區實際工作部門及實際活動相結合,以期把實際經驗提升至理論高度,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學與用的一致。④實行教育與生產結合,以有組織的勞動,培養學員的建設精神、勞動習慣與勞動觀點。⑤在教學上實行以自學為基礎的集體互助。教員與學員互相學習,並使書本知識與實際經驗互相交流。發揚教學上的民主,提倡質疑問難、熱烈辯論的學風,培養學員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修業年限,各院暫定為:行政學院和魯迅藝術學院各2年,自然科學院3年。但年限並非機械的規定,主要以學完規定的課目為標準。課程分為全校共同課與各院系專修課兩種,另外設補助課以適應一部分人的特殊需要。教學計劃:校內學習與實習並重(學習占60%,實習占40%)。教職員與學生一律參加生產勞動(學習占80%,生產占20%)。招生辦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招考,一種是輪訓。前者是為瞭吸收邊區內外的青年知識分子,培養成為邊區實際工作幹部;後者是提高邊區原有的實際工作幹部。招考對象一般為中學以上學生,輪訓則為區長以上幹部。1948年夏,西北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為適應建設西北的需要,在洛川設立延安大學分校;1949年7月,總校分校合並,遷至西安,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延安大學在8年間,為人民革命事業培養出瞭一萬多名青年幹部,它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設,作出瞭貢獻。

延安大學的女學生參加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