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是西元前8世紀左右建立的古希臘奴隸制城邦之一。位於阿提卡半島,全境多山,有優良港灣,手工業和海外貿易相當發達。雅典的奴隸、平民和奴隸主進行著長期的鬥爭。西元前6世紀,平民反對貴族奴隸主獲勝,確立瞭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西元前449年,希臘波斯戰爭以希臘,特別是以雅典的取勝而結束,從而雅典獲得瞭海上的霸權,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得以鞏固和發展。這為文化、科學、哲學、藝術和教育的繁榮昌盛奠定瞭基礎。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統統治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身心和諧發展的能履行公民職責的人。它不僅要把他們訓練成為身強力壯的軍人,更要求把他們培養成具有與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傢和商人。作為政治傢,須擅長演說、爭取平民的支持,當政後要善於處理政事;作為商人,也應具備相應的知識。因此,雅典教育的內容比單純實施軍事體育訓練的斯巴達要充實、豐富得多,教育方法也比斯巴達的辦法靈活生動得多(見斯巴達教育)。

  兒童幼時,由傢庭負責教養。男孩7歲開始,同時上文法學校和音樂學校(也稱弦琴學校)。開始,這兩種學校合在一起,既教識字讀書,又教唱歌音樂,後來才分開(見彩圖)。這兩種學校都是私立和收費的。學生上學由“教仆”(Pedagogue)陪送。教仆多系奴隸。教師地位相當低微。教師隻管講述,學生跟著背誦。文法學校隻教些讀、寫、算的初步知識。音樂學校最初是指導學生練習樂器,再教以簡單宗教詩歌和抒情詩,然後把樂器與詩歌合在一起演唱,最後還要學唱荷馬史詩片段。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於陶冶學生的性格和道德品質。

古代雅典兒童在學校學習

古代雅典學生在體育場所鍛煉身體

古代雅典陶器上描繪的音樂教育的情景

  12、13歲的少年,一方面繼續在音樂學校或文法學校學習,同時又進入體操學校學習。在體操學校,學生集中練習五項競技(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及遊泳、舞蹈。這些運動項目首先著眼於發展學生的體力。但在技能技巧上,要求達到步履輕快敏捷,活動準確平穩,動作協調優雅,姿勢柔軟美觀;在精神意志上,要求經常保持堅韌剛毅,勇敢進取,並善於抑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緒。雅典人對精神意志方面的鍛煉比對技能技巧上的訓練更為重視。為使體操活動能夠與文法學校和音樂學校的學習和諧配合,各項體操練習,常常伴以簫笛琴弦的吹奏。

  到瞭15、16歲,大多數青年不再繼續上學,而從事其他職業。隻有少數奴隸主子弟,才可進國傢主辦的體育館 (Cymnasium)學習。國傢體育館實際是實施全面教育的場所。它的物質條件,比其他學校優越得多。在這裡,五項競技仍為主要訓練項目,賽跑和角力更受重視(見彩圖)。另外,還增加瞭騎馬、駕車等項活動。各項活動要求更加嚴格。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占重要地位,主要學習文法、修辭和哲學三門學科。國傢體育館還經常進行歌唱、演奏、舞蹈及各種文藝方面的練習,並要求學生參加宗教儀式或國傢的各種慶祝活動。學生對法律、社會生活及公民生活的準則也需要有所瞭解。執政官和高級官吏還經常到國傢體育館與學生進行政治、道德談話。教師大多是由在文法、修辭、哲學和體育方面有較高造詣的人擔任。

古代雅典陶器上描繪的體育教育的情景

  18~20歲的青年可以進入青年軍訓團 (Ephebia),受軍事訓練。軍訓團實為國傢兵營。入團後,就授予每人一矛一盾,並到神廟莊嚴宣誓。誓言是:永不玷污武器,一定服從官吏,遵守法律,為國傢利益而戰。然後以一個士兵的身份在城市衛戍隊服役一年,第二年轉到邊防守備隊守衛邊疆海防。在這期間,青年要學習航海並進行演習,還要學習一些政治法律。20歲後,通過一定儀式,授以正式公民稱號,獲得完全的政治權利。和青年軍訓團並存的,是一些哲學傢所創辦的哲學學校。如柏拉圖在雅典附近辦的學園,亞裡士多德在呂克昂辦的學園。這些學校的教學都是根據創辦人各自的哲學見解,對主要哲學問題進行研討。自公元前5世紀起,一批智者先後來到雅典收費授徒,傳播新穎的知識和思想,為雅典文化教育的繁榮作出瞭貢獻(見智者派)。

  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論在公元前4世紀通過亞歷山大帝國的政治威力而廣泛流傳,對後世產生瞭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