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是16世紀天主教會為瞭對抗宗教改革而成立的一個反改革的組織。1534年由西班牙貴族軍官、天主教的狂熱信徒依納爵·羅耀拉創立於巴黎。1540年得到教皇保羅三世認可。耶穌會採用嚴密的軍事組織形式。它除瞭傳播天主教影響群眾,利用懺悔使人服從教會外,對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視,把教育作為爭取青年,鞏固天主教會影響,對抗宗教改革的主要方式。1584年,歐洲各國耶穌會的代表在羅馬集會,制定瞭《教育法令》,並於1599年公佈。這個法令在以後三個世紀中,成為世界各地耶穌會會教育的最高準則。

  耶穌會標榜實施平等的教育,聲稱“教育不可因貴賤貧富而異”。但實際上,為瞭與新教爭奪宮廷僧侶和天主教大學神學教授的職位,他們一般排除小學教育,而盡力為貴族階級服務,不僅開辦訓練神甫的僧侶學校,還開辦很多普通中等和高等學校。他們設立的學校稱為學院(college),分初級學院(lower college)和高級學院(upper college)兩部。初級學院為五個年級,修業6年(其中五年級為2年),相當於中學;高級學院通常修業3年,相當於大學的文科。有些學校,在此基礎上設立5年的神學部。

  耶穌會的學校以組織的嚴密性著稱。《教育法令》詳細規定瞭學級編制、學校設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耶穌會對教師的培養十分重視,實施瞭系統的師資訓練,對師資的要求作出瞭嚴格的規定。因為耶穌會學校有較高的教學質量,從而吸引瞭統治階級和富商子弟進校學習。

  耶穌會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天主教絕對的盲目的服從。他們有句名言:“目的創造手段”。為瞭把學生培養成馴服於教會的忠實信徒,他們采取瞭多種對學生加強控制和精神奴役的手段。他們提倡表面溫和的紀律和偽善的態度,把假意的撫愛與恐嚇欺騙交織在一起。例如,修建優美的校舍,改善教學設備,全部實行寄宿制,規定較多的假日。同時,建立瞭對學生的監視制度,表揚學生諂媚和屈從於教師和教會的作風,提倡學生相互之間暗中窺視告密,造成學生之間相互猜疑與不和睦,以便達到對學生的管理。耶穌會教師一般已不采用中世紀早期學校中盛行的體罰,而是規定瞭一些侮辱學生自尊心的懲罰方法,並且不由教師親自執行,而由校工執行。

  耶穌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七藝和神學。學校也重視體育,但目的不在增進學生的健康,而在要求青年能為“上帝的更大光榮”而忍受痛苦。一切教學都用拉丁語進行,同時也講授希臘語。在文法和修辭學中,包括瞭文學、歷史和地理知識。在幾何學中包括瞭算術知識。他們重視教學的計劃性,嚴格規定教學日程和教學程序。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口授,學生筆記。耶穌會學校也註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采用直觀教學,利用競爭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等。

  耶穌會學校特別重視知識的檢查與復習,以鞏固學習的成果。他們的格言是:“重復為學習之母”。另外,學校每周圍繞所學的課業舉行公開辯論,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

  耶穌會教育的特點,是極端的保守主義、宗教狂熱及對天主教權威的絕對服從等。耶穌會成立以來,天主教國傢特別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的大部分中等、高等學校都被該會所控制。耶穌會學校曾遍佈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