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學。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禮記·保傅篇》已有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之述。西周的太學,亦稱大學。天子和諸侯均設之。“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漢武帝元朔五年(西元前124),設五經博士,弟子員50人,“興太學”,“以養天下之士”。西漢太學在長安西北七裏,“有市有獄”。王莽作宰衡時,“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東漢太學發展較快、規模較大。順帝時,“乃更脩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質帝時,“遊學增盛,至三萬萬餘生”。魏晉南北朝時,政局紛亂,太學時興時廢。及至唐初,太學規模完備,盛極一時。唐太宗貞觀六年,“ 盡召天下惇師老德以為學官”,“廣學舍千二百區,三學益生員”,“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餘人”。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元、明、清時期則不設太學,隻設國子學或國子監。

  太學的教師,主要是博士。戰國、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來管書籍,備顧問。以對弟子授業傳道為博士的主要職責,是從西漢開始。作為教官的博士,除瞭講學授徒外,還要奉使議政,試賢舉能。各朝對博士的要求很高。漢代規定須熟習經史,“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一代鴻儒巨賢,方能充當博士。這些博士,一般是通過征召、薦舉、選試、以諸科進、他官遷調等途徑選取的。中國北朝北齊、唐、宋等朝代的太學,還設有助教協助博士施教。北齊孝昭帝皇建元年(560),詔置“太學博士二人,助教二十人,太學生二百人”。至於博士助教的數量,歷代不一,多寡不等。博士待遇優厚,漢初博士定為400石,宣帝時增至600石。東漢還為博士建築宿舍,“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政府對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勞賜。《東觀漢記》和《前漢書·王式傳》分別有“每臘詔,賜博士羊人一頭”、“共持酒肉勞式”的記載。一些朝代還為博士制造一定的衣冠,“衣博士衣而不冠”。

  太學的學生,歷代稱謂不一,或稱“博士弟子”,或喚“太學生”、“諸生”等。太學生入學的身份資格,歷代不盡相同,唐比宋要求高些嚴些。唐代規定太學生限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子孫、取事官五品的期親,或三品的曾孫,以及勛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學生須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異者。至於錄取太學生的具體條件和辦法手續,各朝亦有所不同。漢代太學生選補法有兩種: 一是直接由太常挑選18歲以上的儀狀端正者;二是由郡國縣官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北宋徽宗崇寧時,由各州州學每3年選送一次。南宋孝宗時,又實行混補(每3年科舉完後,所有落第舉人允許應試,取其程度合格者補入太學,謂之混補)和待補(以後因應試者過多,乃加限制,凡諸路解試終場人,挑選百分之六送往太學補試,謂之待補)二法,擇優錄取。唐代規定太學生初入學時要行“束脩之禮”:“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唐宋時期太學生都可在學居住,由朝廷發給膏火。漢代生徒還有統一的學服,“俱曳長裙,遊息帝學”。

  太學的主要教材是經史,授“孔子之術,六藝之文”。以儒傢五經作為基本教材。為瞭避免因抄寫經籍錯漏而引起的紛爭,東漢熹平四年,下詔諸儒校正五經文字,刻石於太學門外。這個熹平石經,成為當時官定的太學標準教材。唐代太學生要修“大經”(《禮記》、《春秋左氏傳》)、“中經”(《詩》、《周禮》、《儀禮》)和“小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兼習《論語》、《孝經》及時務策。宋初教習五經,熙寧後令習《三經新義》,南宋又復以五經和四書為教材。教授方法則多取自修、講授、討論、解惑等。比較註重師法傢法和記憶。

  太學修業年限無統一規定,各朝學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試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西漢每歲一試,“設科射策”,試而優則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學。東漢則以通經多寡來決定取舍任職。有些弟子屢試屢敗,“結童入學,白首空歸”。唐代有“歲考”、“畢業考”,以成績優劣分別給予升降。宋代王安石改革太學制度,實行三舍試法,擇優授官。各朝太學放假制度不一,唐代太學放假分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的稱“旬假”,每十日放假一天;長期假每年放兩次,五月放“田假”,九月放“授衣假”。各以一個月為限,允許學生回籍探親。離傢太遠或傢有婚喪大故者,可酌情延長假期。延長後仍過期不歸者,即令其退學。歷代統治者都很註意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強對太學的管理和統制。有些朝代的天子還定期省視太學,如漢光武帝、明帝、安帝、靈帝、獻帝以及唐太宗等,都“數臨幸觀釋菜,”,參加“太學行禮”,“臨觀其儀”,詔令博士宣講經義,賞賜束帛。漢代還在中央政府設置“太常”作為兼管教育的長官,職司禮儀、選試博士、宗廟等事務。唐、宋兩朝設教育行政機關國子監,總轄太學諸學。唐代規定:“凡學六,皆隸於國子監”。宋代亦“凡學,皆隸國子監”。為瞭進一步鉗制和束縛學生的思想行為,歷代太學都制施各種規章制度。宋代太學頒行“學規”,訂出博士、助教、正錄、學諭的職責,嚴禁各種“離經叛道”的思想行為。

  中國太學生在歷史上曾屢次發生過反對宦官專權,反對投降賣國的事件。西漢哀帝時鮑宣為諫大夫、司隸,為人耿直,取於揭露外戚和宦官的醜惡面目,獲罪下獄,太學生王咸率領千餘同舍生去營救他,方得免其一死。東漢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結合當時為人耿直的大官陳蕃、李膺等諷議朝政,抨擊宦官,因而受到宦官的瘋狂鎮壓,發生瞭黨錮之禍,太學生被捕千餘人。宋代以愛國之士陳東為首的太學生,在1126年金兵包圍汴京,愛國將領李綱等被罷職,朝廷準備屈辱求和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集合太學生及軍民,在皇宮門外請願,上書痛斥賣國求榮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為“社稷之賊”,請斬賊類,“復綱舊職”;“諸軍民從者數萬”,“喧呼震地”,在軍民的強大壓力下,宋欽宗趙桓被迫恢復瞭愛國將領李綱等的職務,並擊退瞭金人的入侵。

  中國太學在設置專門博士,實行大班上課和“高足弟子傳授”的教學組織形式,註重自修,通過考試選士,培養各種傑出人才,繁榮學術文化等方面,都創造和積累瞭寶貴的經驗。(見彩圖)

杏壇

北京成賢街

北京國子監內的辟雍

北京國子監內的太學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