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組織領導,包括各級各類教育行政機關和各級各類學校管理工作的科學理論和行動規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稱為教育行政學。

  教育管理組織的歷史沿革 中國教育管理的組織在周朝設“大司徒”統轄全國教育。漢武帝興太學,置明師,並制定博士弟子制。王莽執政時,令天下立學官,興鄉學,以獎進教育。隋文帝詔令國子寺不隸太常,改稱國子監後,,設祭酒一人統轄。唐承隋制,設國子監及弘文、崇文兩館,並置館監以統轄之。元代至元六年(1269)詔令諸路設提舉學校及教授官。至元二十四年又設江南各路儒學提舉司。清初恢復國子監制,並設各省學道,後又改為提道政。清末設立學部,把國子監所管事務並於學部。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改學部為教育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教育部管理全國教育。

  19世紀以來,歐美各國先後設置管理全國教育的教育行政機構。1817年普魯士設置教育部,1828年法國設教育部,1871年日本設立文部省,1899年英國成立教育部,美國直至1979年才設立聯邦教育部。

  至20世紀,教育管理才逐步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研究,並產生瞭一些流派。例如美國在1910年後,提倡科學管理的效果運動,重視工作的科學分析和數量標準,重視時間和人力物力的經濟使用。1930年後,有的學者認為,應重視人際關系,提倡民主管理方法,調整人事矛盾,以提高工作質量。1950年後,又有學者提倡行為科學運動,研究調動工作積極性的因素,設法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在美國等國傢,教育管理學的行為科學學派乃成為主流。

  教育管理,在不同的社會中,有其不同的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管理要為維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服務。在社會主義社會裡,要維護和適應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要實行社會主義民主管理,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規律,調整好人民內部的關系,調動人的最大積極性,以提高教育質量。

  研究內容 在中國,研究的內容有:①教育領導的作用、特征、原則、活動和評價。②教育立法。③教育目的和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④教育制度。⑤教育行政組織。⑥教育視導的意義、目的、任務、制度、活動、原則和方法。⑦對教育人員的要求、培訓和成績評定。⑧教育經費的管理。⑨學校工作的具體管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生產勞動、體育衛生、人事、保衛、總務、財務、圖書儀器、與社會聯系、與傢長聯系等項工作的管理。另外還包括學校的性質任務、領導體制、組織機構、學校規劃、科學管理、工作原則與方法等。

  教育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在中國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常用的具體方法有:①科學實驗和調查統計的方法。通過一定控制條件的專題實驗,來探求改進管理的途徑;或通過大量的調查統計,以總結分析各地各校的先進管理經驗。②歷史學的方法。研究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教育政策、法令、制度等,加以分析評判,使古為今用,為現行制度進行解釋和立論。同時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的辦學經驗,進行認真研究總結和繼承。③比較的方法。分析各國各地各校的教育設施,研究其社會因素和歷史背景,與本國進行比較,從中吸取可供借鑒的因素。④理論基礎的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學與哲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有密切的聯系,要研究上述學科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並作為教育管理的理論依據。此外,還應研究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並借鑒經濟管理的理論。上述各種方法各有長短,在研究過程中,一般是相互補充,結合使用,以獲得客觀可靠的科學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