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福州語區的曲種。又名洋歌、榕歌。興起於清代光緒年間。曲調由弋陽腔演變而來,以福州方言演唱,說白中大量採用瞭當地的諺語、歇後語和生動形象的雋語,富於地方色彩。創始演唱颺歌的多是不滿於清代封建統治階級的文人,他們創立樂社,藉以消遣自娛。當時有邵天開創立的“洞中天”、白雲天創立的“如賡颺”兩個樂社,影響最大,對颺歌的發展起瞭推動作用。颺歌的曲調屬於曲牌聯套體,曲牌的運用各有定格。有分別應用於生、旦、三花、老外等腳色的專用曲牌,也有生旦通用及適用於悲苦、行路路、對話的曲牌。采取坐唱、分擔角色的演唱形式,伴奏以三弦、四胡、琵琶、笙為主,配以簫、笛、大小吹和大小鑼、鈸等打擊樂器。曲本以表現當地人民生活、風物的題材為多,也有一些從戲曲故事改編而來,不少作品反映瞭一定的民族意識,揭露瞭官僚醜態和封建社會的腐敗。辛亥革命以後,產生瞭《迎統一》、《勸戒鴉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