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作傢。河北省高陽縣人。幼年傢貧,入易縣祥慶和科班,學河北梆子,工文武花旦,藝名還陽草。後演出於平、津、滬、漢及東北各省。1914年,參加創建奎德社,主持社務,兼任編劇、導演和舞臺設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他主持的奎德社解散,他本人也停止戲曲活動。1952年受聘於中國戲曲學校,任藝術委員會委員。

  楊韻譜青年時代搭過河北梆子演員田際雲的玉成班,參加過王鐘聲主持的新劇演出,接受戲曲改良主張,立志編演新戲。。從1912~1937年,他編寫瞭梆子、皮簧新戲(包括與人合作)50餘部,先後由劉喜奎、鮮靈藝、秦鳳雲、雪艷琴、李桂雲等演出。其中有根據天津南開學校新劇團同名話劇改編的《恩怨緣》、《一念差》、《一元錢》等,有取材電影故事的《空谷蘭》、《姊妹花》、《漁光曲》等,有取材時事和古代、現代小說的《二烈女》、《自由誤》、《賴婚》、《啼笑因緣》、《湖天幻影》、《孝友淚》、《梁武帝》等,有根據傳統劇目改編的《十五貫》、《巧報恩》等,有根據外國作品改編的《黨人魂》、《茶花女》、《不如歸》、《二孤女》、《少奶奶的扇子》等。劇作的題材比較廣泛,思想傾向也比較復雜,但抨擊軍閥統治,同情革命,憧憬自由的思想和態度經常流露於字裡行間。在他前期編寫的新戲中,描寫1917年俄羅斯勞動人民在伏爾加河從事革命鬥爭故事的《黨人魂》,曾遭北洋軍閥政府禁演;反映南皮張氏二女被惡霸迫害慘死,天津高等審判庭不秉公斷案的《二烈女》被當局一再刪削,才在北京演出;揭露軍閥任意污辱女性的《傢庭禍水》被勒令停演。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在《戰地之花》一劇中,對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罪行予以抨擊;又在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的連臺本戲《啼笑因緣》中,歌頌瞭東北義勇軍的抗日愛國精神。《自由誤》一劇是反對封建婚姻,鼓吹婦女解放的。當時人認為,楊韻譜編、導新戲,“置身傢於不顧,舍身取義,大節凜然”(霍曉華《評‘暗室青天’》,見《秦鳳雲小史》)。

  楊韻譜在奎德社導演瞭120餘部戲,並建立瞭導演制度,又吸收話劇的舞臺美術裝置方法,銳意進行藝術革新。因此,奎德社的新劇被稱為“電影化之舊劇”、“熔話劇與京劇為一爐”的新劇。包括南開學校新劇團負責人在內的天津學界,曾組成50餘人的觀摩團,來京觀摩楊韻譜編導、奎德社演出的《恩怨緣》、《一元錢》等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