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傢。名暹,後改名訥,字景言,一字景賢,別號汝齋。生卒年不詳。自幼隨姐夫楊氏長大,遂以楊姓稱之。他的上輩已移居浙江錢塘。《錄鬼簿續編》說他“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群英樂府格勢》又說“楊景言之詞,如雨中之花”。後以擅長猜謎索隱而被明成祖召入宮內,並由此而得寵。死於金陵。

  楊訥的創作主要是雜劇和散曲。散曲僅存數首,見於《詞林摘豔》和《樂府群珠》。雜劇據《錄鬼簿續編》所載,計有18種:《天臺夢》、、《生死夫妻》、《玩江樓》、《偃時救駕》、《西湖怨》、《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樹》、《西遊記》、《紅白蜘蛛》、《巫娥女》、《保韓莊》、《劉行首》、《盜紅綃》、《鴛鴦宴》、《東嶽殿》、《海棠亭》、《兩團圓》。隻有《西遊記》和《劉行首》傳世。《玩江樓》和《天臺夢》僅存殘曲。

  《馬丹陽度脫劉行首》寫仙人馬丹陽度脫妓女劉倩嬌的故事,表現瞭消極的出世思想。《西遊記》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故事起於陳光蕊赴任逢盜、陳玄奘復仇報本,終於悟空、八戒、沙僧西天圓寂,玄奘回歸東土。玄奘行程萬裡歷經磨難而意誠志堅,終於取得經寶,功成名滿,正果朝元。此劇已具有後來吳承恩所著《西遊記》小說的故事雛形,但孫悟空神通有限,除在黃風山打敗銀額將軍外,其餘各次危難──鬥鬼母、擒八戒、拒女王、過火焰山,都力不能勝,最後均由觀音、如來神助解除,而貫穿全劇的人物是玄奘。這部雜劇共6本24出,結構雖然龐大但較為完整,突破瞭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體制。

  《劉行首》和《西遊記》都是釋道神仙劇,但其中對世情的描寫生動真切,表現出戲謔幽默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