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印度現存的一部最古的詩集。現在隻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歷來認為是附錄。“梨俱”是書中詩節的名稱。它的編訂年代可能是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比4部《吠陀》中的其餘三部都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它所用的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更為古老。不過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至今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10卷本中的第2至6卷,每卷傳授者的署名是同一個仙人傢族,第8卷是兩個仙人傢族族所傳授。這幾卷所屬的年代更為古老。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這些詩內容比較復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歷來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西方學者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瞭進一步的理解。《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作為文學作品,它也包含瞭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贊美佈施的詩。集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瞭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來有瞭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根據寫本第一次加以刊印。《梨俱吠陀》有德、英、法等種語言的全譯本或選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