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雷馬克

  德國小說傢。原名埃裏希·保爾·雷馬克。1898年6 月22日生於德國奧斯納佈呂克。他的傢族原屬法國血統,父親是書籍裝訂工。全傢信仰天主教。18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線經歷瞭許多戰役,受傷5次。戰後從事過教師、、會計、石匠、記者、編輯等多種職業。1931年移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權後焚燒進步書籍,雷馬克的作品也在其內。1938年被剝奪德國公民權。1939年流亡美國,1947年加入美國籍。1945年後曾在美國和瑞士兩地居住。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逝世。

  小說《西線無戰事》(1929)是雷馬克的重要作品之一,與法國巴比塞的《炮火》(1916,舊譯《火線下》)、德國雷恩的《戰爭》(1928)等被列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優秀反戰小說。它通過一個班8個普通士兵在戰壕中的生活、他們所經受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以及先後的死亡,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的殘酷和毀滅性。作者對交戰國士兵之間的肉搏、炮彈的轟擊、毒氣殺人等恐怖的戰爭場景作瞭細致的描繪,刻畫被迫作戰的普通士兵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主人公保羅戰死在戰爭行將結束的1918年10月的某一天,這一天司令部的戰報卻隻有簡略的一句話:“西線平靜無事”。作品出版後引起國內外廣泛註意,銷售數達800萬冊,被譯為29種文字。中國在30年代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繼《西線無戰事》後,雷馬克的作品主要反映法西斯專制統治下被毀掉的德國青年一代人的遭遇,描寫他們所遭到的苦難和痛苦的精神狀態,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流亡者作為主人公。《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描繪瞭逃出納粹德國的流亡者的不幸遭遇。《凱旋門》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它寫外科醫生雷維克從納粹德國越獄逃到巴黎,遇見曾對他施行酷刑並逼死他妻子的納粹軍官,最後殺死瞭這個軍官。小說通過兩條線索表現瞭主人公愛與恨的強烈感情。類似的作品還有60年代的《裡斯本之夜》,但其中的主人公比《凱旋門》裡的雷維克更進一步,最後參加瞭志願軍與法西斯鬥爭到底。1971年雷馬克逝世後出版的小說《天堂裡的陰影》也屬這一類主題。

  雷馬克在50年代寫的《生死存亡的年代》和《黑色的方尖碑》(1956)描繪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前者的背景在大戰末期,德軍在蘇聯節節敗退。德國士兵格列貝爾休假回國,發現傢鄉已成一片瓦礫,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和平夢破滅,感到痛苦和絕望。這時他結識瞭處於同樣精神狀態下的伊麗莎白。愛情使他們對生活又萌生瞭新的希望。休假期滿,有所覺醒的格列貝爾回到前線,打死瞭一個法西斯分子,自己也被蘇聯遊擊隊擊斃。這部小說以簡練深沉的筆調描繪瞭法西斯給德國人民所帶來的災難以及青年一代在生活道路上所作的痛苦的探索。

  雷馬克的作品還有《揚子江剪影》(1924)、《歸途》(1931)、《三個夥伴》(1938)、《生命的火星》(1952)和劇本《最後一站》(1956)等。

  雷馬克的藝術風格與美國的海明威有相似之處,描寫事物的手法具有客觀、冷靜和簡潔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