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作傢。生於延徹平。因傢道衰落,依靠社會救濟生活。1855年在《哥德堡商業和海運報》任職,並撰寫連載小說。《浪遊的學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描寫韋克舍中學的3個學生在斯莫蘭農村的經歷。《波羅的海上的海盜》(1857)是一部歷史小說,反對貴族壓迫和狹隘的宗教理論。《最後一個雅典人》(1859)批判逆來順受的人生觀,確信人類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推動世界前進的力量。《森古雅拉》(1857)是他最著名的小說,描寫一個年輕的騎士與吉卜賽姑娘森古雅拉的愛情故事。19世紀紀60年代他主要從事研究工作,著有《聖經中的基督理論》。1874年去意大利旅行,著有《關於保羅和彼得的羅馬傳說》和《羅馬皇帝的大理石像》。1876年翻譯瞭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並寫瞭書評。1877年為烏普薩拉大學400周年寫瞭《獻詞》。詩篇《普羅米修斯和阿哈斯維魯斯》是他的傑作之一,兩個主人公代表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前者體現瞭崇高的思想和對邪惡勢力的藐視;後者體現瞭屈從的心理。1882和1891年先後發表兩部詩集,其中包括《新踏車之歌》,批判給少數人帶來財富、給多數人造成苦難的工業社會。其他作品還有《童年時代的詩》、《聖歌集中的木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