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學傢。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又號曼持老人。福建莆田人,僑居南京。晚年退隱吳門,漫遊支硎、靈巖之間,征歌選曲。他與杜濬、白夢鼎齊名,時稱“餘、杜、白”。

  餘懷才情豔逸,其詩詞用筆較為深細,表現出悠情綿邈的意境。如《由畫溪三箬至合溪》:“畫舫隨風入畫溪,秋高天闊五峰低。綠蘿僧院孤煙外,紅樹人傢小閣西。箬水長清魚可數,篁山將盡鳥空啼。桃源不是無尋處,楓葉紛紛路轉迷”,將其悵惘之情,溶入蒼涼寥落的畫面之中。朱彝尊評此詩詩有“晚唐風格”,有一種“秋花”式的“幽艷晚香之韻”。尤其是明亡後,他對一代興衰,發出千秋感慨,頗多淒麗之辭。他的六首感遇詞,通過和王介甫、蘇子瞻、陸放翁、劉後村等人的詞作,形象地描寫瞭在“故國傾覆”的情況下,一個“九分憔悴”、“心事成灰”的“江南遊子”的悲哀。這些作品情感淒愴,詞采清麗,頗為吳偉業、王士禛所稱道。

  此外,他的筆記《板橋雜記》記載狹邪之事,共分3卷,上卷雅遊,中卷麗品,下卷軼事。其自序曾闡述瞭以狹邪、艷冶之事生發感慨的原因,認為:“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一片歡場,鞠為茂草。紅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聞也;洞房綺流,湘簾繡幕,不可得而見也;名花瑤草,錦瑟犀毗,不可得而賞也。間亦過之,蒿藜滿眼,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因此,極力渲染當年的繁華,以對照今日的淒涼,是這本筆記的寫作上的特點。

  著有《味外齋文稿》、《研山堂集》、《秋雪詞》、《板橋雜記》、《東山談苑》、《硯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