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作傢、文學理論傢。生於俄國的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幼時隨父母定居巴黎,攻讀文學和法律。曾在牛津、柏林進修社會學。1939年專事文學創作。

  主要著作有論文集《猜疑的時代》(1956),小說《無名氏的畫像》(1947)、《馬爾特羅》(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生與死之間》(1968)、《您聽到瞭嗎?》(1972)、《蠢人們說》(1976),劇作《沉默》、《謊言》(1967)、《伊斯斯瑪》(1970)。《黃金果》獲國際文學獎。

  薩洛特是新小說派的先驅者。她認為,每一個時代的小說都應有時代的語言與創作方式。19世紀中葉以來統治著小說領域的現實主義,已“不能夠成功地容納今天的心理現象”,它的語言已“僵化”。在現代電影藝術的競爭下,小說如果不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有所創新,它的存在將成問題。在她看來,今天的讀者已進入“猜疑時代”,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比19世紀的讀者要豐富,他們不再信任過去小說中的虛構的人物和“謊言的世界”,因此首先應徹底改革傳統小說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恢復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信任。薩洛特指出,新小說的目的在探索前人所未發現的新的心理領域,透過日常生活的表面活動,發掘意識下的“潛在的真實”,“盡可能接近復制豐富復雜的心理世界”,描寫正在形成的心理活動和“靈魂的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