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川省峨眉山的佛教寺院群。是中國山林寺觀的代表,現存者多建於清代以後。峨眉山是著名風景區,海拔3000餘米,風景區面積115平方公裡。傳說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至唐代已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之一,全盛時有寺廟100餘處及少量道觀,現在還有20餘處。

  峨眉山寺廟的分佈註意瞭全山的整體規劃。它們不僅是僧徒靜修所在的一個孤立靜止的物件,而且還是縱遊全山的動態過程中的一些環節。這些寺廟互相照應,組組成瞭一條連綿有致的環境線。峨眉山寺廟的佈點遵循著以下原則:①均勻。照應遊人的自然行止和心理要求,往往是二三十裡一大站,三五裡一小站,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停留觀賞的條件。②註意主次相間,重點突出,高潮迭出,抑揚頓挫,使人們在富有節奏和韻律的氛圍變化中獲得滿足。③選擇在景觀和環境誘人之處,同時也註意使人工的建築成為自然美的補充,成為被欣賞的對象。以上幾點又常是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慮的。如清音閣建在4條山道的交叉處,與其他寺廟都有幾裡或十幾裡的距離。這裡有兩溪奔流,水聲松濤,是遊人必停的地方。洗象池在3條山道交匯處不遠,是攀上頂峰的征途上繼“七十二道拐”陡峭山路後又一段長長陡路的起點,東望景色極佳,又是猴群出沒的地方。

  寺廟本身佈局密切結合基地的地形和周圍環境,不求規整,自由多變。如洗象池將客房集中東側,並連以東向長廊,便於眺望開闊的景色,次要用房則集中在景色不甚引人的西側。山中基地不敞,一般避免大挖大填,主要建築順等高線佈置,串連前後主要建築的縱軸可以轉折,也可以錯位,縱軸左右佈置次要建築,並采用臺(少許平整基地成層層臺地)、吊(在基地傾斜的一方用柱子架立樓板)等方式對基地略作加工。寺內空間空靈多變並與寺外空間融貫相通。如伏虎寺、雷音寺、洪椿坪等寺廟都是佳例。

  峨眉山寺廟還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居格調,尺度親切,造型以靈巧活潑見長,不求隆重。大都隻用懸山屋頂,二坡也不求一致,隻有主要殿堂才用歇山頂。常用披簷作水平劃分,披簷也不強求交圈,屋頂穿插機智巧妙。材料則因地制宜而用,木材不求粗巨和規整,露本色木面或塗黑色,以小青瓦或杉皮蓋頂,以木板、編笆塗泥或塊石作墻。峨眉山各寺都具有這種特點,仙峰寺、雷音寺、神水閣、九老洞、遇仙寺都是處理得很好的例證。它們佈局雖都不同,但又統一在一個大環境的整體風格中。

  山林寺觀在藝術上是對謹嚴整飭的城市寺觀的補充,更多地體現瞭人們對大自然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