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畫傢。生於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卒於麥誇裏湖畔的旺吉旺吉。早年跟隨建築師W.波特工作瞭7年。隨後移居悉尼,作為設計師在一個建築材料廠工作,晚上到朱利安·阿什頓美術學校學習。1929年他獲得瞭美術傢協會的旅行獎金,去倫敦斯萊德美術學校學習。1930年因人體素描獲斯萊德美術學校的獎學金,並到荷蘭旅行,直接學習古典大師的作品。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色調低沉,用筆乾淨俐落,反映出V.凡高等人的影響。1931年多貝爾訪問法國和比利時,擴大瞭他的興趣範圍,在作品中中表現出對倫勃朗、F.de戈雅、El.格列柯、H.杜米埃和P.-A.雷諾阿藝術的崇拜。1933年他在英國皇傢美術院展出瞭《池邊少年》(新南威爾士畫廊)。1933年他開始廣泛表現自己所觀察到的倫敦街頭景象。其後,他更加熱衷於描繪社會上各色人物,如油畫《疲勞的尼皮》(1937,悉尼大學)。這個時期的一些肖像畫,如《愛爾蘭青年》,特別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采用稀薄的顏料和單純的顏色,顯得更為自由隨意。油畫《紅衣少女》標志著他擺脫瞭斯萊德學院的傳統風格,對他後期的創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38年多貝爾回到澳大利亞,在悉尼技術學院任教,參加瞭美術傢協會和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協會的展覽,他的作品在這時色彩更為明亮和豐富,帶有樣式主義肖像畫的特征,《塞浦路斯人》(1940,昆士蘭畫廊)第一次體現出瞭對Il佈龍齊諾的偏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貝爾受雇於戰時建築團。他的戰爭畫,如《持棍少年》(1943,澳大利亞戰爭紀念博物館,堪培拉),體現出他在處理題材的個性和氣氛上的傑出才能。1944年因肖像畫而獲得新南威爾士畫廊頒發的高炮獎。這次獲獎為澳大利亞現代派贏得瞭聲譽,也使多貝爾的名字傢喻戶曉。在其後的10年中,他主要是接受肖像畫定貨,其中的優秀作品有《海倫娜·魯賓斯坦》和《瑪麗·吉爾摩夫人》(1957,新南威爾士畫廊)等。

  在澳大利亞畫傢中,多貝爾成功地將文藝復興大師的傳統技巧,特別是肖像技巧,與20世紀澳大利亞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念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