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從10世紀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美術。其發展過程基本上可分為10~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三大階段。

  10~17世紀 這一階段的美術,是從基輔公國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也就是從俄國封建社會形成、發展,直到衰落階段的美術,統稱古俄羅斯美術或羅斯美術。古俄羅斯美術的發展,隨著封建社會政治中心的變化而具有地區性的特點。10~12世紀基輔公國(亦稱基輔羅斯)時期,,藝術中心在基輔及其附近的幾個城市。13~14世紀封建割據時代,文化中心又向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等地轉移。15世紀以後則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古俄羅斯美術,與教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988年,基輔公國接受瞭拜占庭的基督教為俄羅斯國教,促進瞭俄羅斯國傢與歐洲各國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接近。

  基輔城內的索菲亞教堂,奠基於1037年,是11世紀保存至今最完好的文物。它仿照拜占庭聖索菲亞教堂的模式修建,內部有富麗堂皇的壁畫、鑲嵌畫和聖像畫。穹頂下,是用彩色石塊鑲嵌制作的基督像,在穹頂周圍的窗戶之間是聖者們。中央祭壇內有巨大的聖母。她的藍外衣、紅鞋、腰旁的白手絹之類,具有拜占庭皇後裝束的特征。四周的墻面上,有描寫王公雅羅斯拉夫全傢肖像的壁畫。在1、2層之間的樓梯墻壁上,有宮廷生活和狩獵場面的世俗壁畫,這些都是教堂壁畫中罕見的作品,它們直到現在還保存完好。11世紀,從君士坦丁堡運到基輔一幅佚名作者的聖母像,12世紀,此畫又被人從基輔竊往弗拉基米爾,成為當地最受尊敬的聖物,因此而得名《弗拉基米爾聖母》,這是同時代歐洲聖像畫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13世紀時蒙古人入侵俄羅斯,位於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未遭戰爭的災禍,教堂壁畫和聖像畫在此得到瞭很大發展。這裡的繪畫色彩對比鮮明,形象選擇自由,構圖極為大膽,可以明顯地看到民間藝術的影響。

  14世紀時,拜占庭畫師費奧凡·格列克受俄國貴族的邀請,到諾夫哥羅德作畫。費奧凡·格列克畫技高超,特別善於刻畫老者的形象。《聖者馬卡利亞》是他的代表作,畫法豪放,用色大膽,不拘一格。他在俄羅斯的創作,對14~15世紀宗教畫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14世紀末15世紀初,莫斯科公國興起。趕走蒙古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俄國,成為莫斯科公國擔負的重任。俄羅斯的繪畫大師A.魯佈寥夫就在這一時期從事創作。他的《三聖像》一畫,以深刻的倫理內容,反映瞭封建統一初期和諧團結的時代精神。他在技法上的純熟,顯示瞭莫斯科聖像畫取得的進展,15世紀因此而被人們譽為聖像畫的黃金時代。魯佈寥夫之後較有成就的畫傢季奧尼斯,畫風精細,色彩華美,但缺乏整體感。《拿著聖者傳記的阿歷克賽》是其代表作之一。

  16世紀,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傢形成,民族情緒高漲。莫斯科大興土木,外地的建築師、藝術傢雲集莫斯科,促使全俄統一流派的形成,各公國的地方特色融合於整體之中。16世紀中期以後,繪畫的主要成就在袖珍畫和手稿的插圖方面。對世俗生活的描寫日益增多。

  17世紀時,在莫斯科成立瞭藝術創作中心。創作室設在克裡姆林衛城內的兵器館,藝術傢們按各人所長,從事建築繪圖、壁畫、聖像畫或實用美術的研究。匠師們之間有時為完成某項工程而進行集體創作。此外,還負有培養青年學員的任務。在藝術創作中心有較高威望、也是17世紀後期較為有名的宮廷藝術傢C.烏沙科夫,在聖像畫的技法上作瞭革新。他重視質感的表達,講究透視關系,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紀向18世紀過渡時期繪畫的特征。

魯佈寥夫:《三聖像》

  與莫斯科繪畫發展的同時,17世紀後期在一些新興的商業城市中,壁畫又開始興盛起來,羅斯托夫和雅羅斯拉夫爾的教堂壁畫以豐富的圖案裝飾和對世俗生活的描寫著稱,畫面色彩絢麗,內容富有敘事情趣,所有這些特點,是18世紀藝術發展的先聲。

  18世紀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國走上瞭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在俄國歐化的過程中,俄羅斯藝術在內容上脫離瞭宗教的束縛,開始與國傢建設任務聯系起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也為繪畫藝術帶來瞭繁榮。莫斯科兵器館藝術中心版畫傢茹巴夫創作的銅版畫組畫《彼得堡的風光》,以簡潔明快的藝術語言,記錄瞭新首都建設的壯麗景色,這套組畫具有研究彼得堡時代的文獻價值。從1711年起,除莫斯科版畫創作室以外,在彼得堡還設立瞭桑克特—彼得堡印刷所,其中附設素描學校,研究和學習藝術的各個種類和規則,這個學校開辦至1727年,培養瞭18世紀初的很多藝術人才。

  肖像油畫在18世紀初也得到較大的發展,這與當時歌頌帝國的功勛人物有密切關系。受彼得大帝寵愛的畫傢И.Н.尼基京曾被派往國外學習,他是俄羅斯早期有名的肖像畫傢。《哥薩克統領像》、《彼得大帝肖像》、《靈床上的彼得》是尼基京的代表作。這時尼基京已克服瞭聖像畫的表現方法,他運用歐洲油畫的技法,力求被畫者外貌的形似,使俄國的聖像畫法有所突破。與尼基京同時代的А.М.馬特維耶夫有名作《跟妻子在一起的自畫像》留世。另一位 И.Я.維什尼亞科夫也以肖像畫傢聞名,代表作有《薩拉·費爾瑪爾肖像》。繼尼基京之後在肖像畫領域較有成就的畫傢還有А.П.安特羅波夫和И.П.阿爾古諾夫。安特羅波夫的代表作有《彼得三世的肖像》等,他描繪的宮廷貴族和上流社會人物,形象極為逼真,把他們傲慢、粗魯和畸形的外形特征也如實地作瞭表達。阿爾古諾夫是農奴出身的畫傢,他的一些奉命之作顯得繁瑣雜亂,而另一些作品,如《托爾斯泰婭肖像》、《雕刻傢舒賓肖像》等,則手法樸實,特征鮮明。他的《穿著俄羅斯民間服裝的農婦》,質樸無華,構圖自然,是俄國18世紀肖像畫中罕見的女性形象。

  18世紀中期,在俄國學者М.Β.羅蒙諾索夫的倡議下,1755年創辦瞭莫斯科大學,1756年建立瞭民族劇院,1757年奠定瞭美術學院的基礎。18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宣佈皇傢美術學院的成立,校址設在彼得堡。學院直接受宮廷領導,並聘請外國藝術傢擔任教學。18世紀後期,學院大力提倡具有愛國主義主題的歷史畫,從事歷史畫創作的畫傢得到特別重視。學院中雖然設有風景畫、肖像畫、靜物畫、風俗畫等工作室,但都屬於次要門類。學院歷史畫的奠基人是А.П.洛先科,他早年在巴黎和羅馬學習,曾受西歐巴洛克和古典主義藝術的影響。他的代表作《美妙的成就》、《阿甫拉姆的供奉》、《符拉季米爾和羅格尼達》,分別取材於聖經和俄國歷史,是當時歷史畫中有影響的作品。Γ.И.烏格留莫夫是繼洛先科以後較有成就的歷史畫傢,他的作品《攻下喀山》,開始出現人民的形象,初步觸及瞭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雖然在深度上還很不夠,但在18世紀的歷史畫中卻是新的征兆。

  肖像畫在皇傢美術學院得不到重視,但它在俄國的藝術史上卻具有一定的地位。Ф.С.羅科托夫、Д.Γ.列維茨基、Β.Л.博羅維科夫斯基這3位畫傢的創作,使俄國肖像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羅科托夫的肖像畫以抒情的手法見長,他的名作有《瑪依柯夫》、《穿粉色衣服的無名女郎》、《蘇羅芙采娃》等。列維茨基的肖像畫形式多樣,早期的名作《科科裡諾夫》和《狄米陀夫》,對象被描繪在與他們事業有關的背景前,並輔以特定的姿勢,指出後景上他們從事的工作,這是18世紀早期很有特點的肖像畫形式。列維茨基的盛期創作,以斯莫爾尼女校學生的肖像組畫為代表,其中《霍凡斯卡婭和赫魯曉娃》、《莫爾強諾娃》,是具有裝飾風格的大型肖像畫,畫傢以高度的藝術技巧,描繪瞭年輕姑娘的天真和嫵媚,衣裙的質感也表達得很出色。列維茨基為法國哲學傢狄德羅,為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作過肖像,他是當時深受宮廷寵愛的藝術傢。博羅維科夫斯基是一系列優美的婦女形象的塑造者,他的代表作有《迦迦林姊妹》、《陀爾戈魯卡婭》等。女主人公經常處在甜密的幻想中,並以不很明顯的庭院風景作為背景。畫傢善於揭示對象內在的美,表現手法較為樸素。

  風俗畫在18世紀很少見,傳世的作品僅有И.菲爾索夫的《少年畫傢》,М.希巴諾夫的《農民午餐》和И.А.葉爾梅尼奧夫的《貧窮者》、《盲歌手》等。風景畫也隻在18世紀末期才告形成,從事風景畫創作的С.Ф.謝德林,М.М.伊萬諾夫和Ф.Я.阿列克謝耶夫,在藝術上建樹不大,但他們在皇傢美術學院長期擔任教學工作,培養瞭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傢。

  在古俄羅斯很少得到重視的雕刻,至18世紀初隨著建築裝飾的需要,得到一定發展。如緬希柯夫鐘樓的高浮雕裝飾,彼得洛巴甫洛夫斯基教堂內的木雕裝飾等。目前仍留存的《彼得大帝胸像》、《彼得大帝騎馬像》、《緬希柯夫肖像》、《帶著小黑人的安娜女皇》等,是彼得大帝從法國請來的意大利雕刻傢Β.С.拉斯特雷裡的作品。這位外籍雕刻傢在俄國長期的創作活動,對俄國雕刻藝術的發展起瞭一定的作用。

  18世紀中期以後,皇傢美術學院培養的學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Ф.И.舒賓出身貧寒,父親是農村的石匠,由於羅蒙諾索夫的大力推薦,才得以進入皇傢美術學院。他在創作中運用的材料有銅、石膏、大理石,而其中尤以大理石最為得心應手。他的代表作有《戈利津肖像》、《車爾尼雪夫肖像》、《羅蒙諾索夫肖像》、《潘尼娜肖像》等。舒賓的肖像用胸像的形式居多,他常用頭部的動態來加強個性的刻畫和構圖的變化。由於古典主義在俄國漸趨興盛,舒賓寫實的肖像藝術在當時未曾得到官方的歡迎。舒賓的同學Ф.Γ.戈爾傑耶夫,是力圖在俄國雕刻中運用古典表現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作品有《普羅米修斯》;盛期的墓碑雕刻重視戲劇效果,與同時代的歷史畫有雷同之處,作品有《戈利津墓碑》和《戈利津娜墓碑》等。另一位雕刻傢М.И.科茲洛夫斯基是一系列裝飾雕刻和大型歷史紀念碑的作者,他的創作反映瞭18世紀古典主義雕刻形成以前和轉化時期的藝術風格:在纖細精美的外形塑造中,間或出現莊重嚴肅的古典模式。科茲洛夫斯基的名作有《被拴在樹上的波裡克拉特》、《亞歷山大·馬其頓的警戒》、《蘇沃洛夫紀念碑》等。與科茲洛夫斯基在創作上近似的雕刻傢,有Ф.Ф.謝德林和И.П.普羅科菲耶夫。謝德林雕塑的女神,姿態秀美,婷婷玉立,《維納斯》、《涅瓦女神》和《卡列阿濟達》是他的代表作。謝德林的作品與建築裝飾有密切關系,對當時藝術作品的綜合處理,有很大的示范意義。普羅科菲耶夫的成就主要在浮雕方面,如《繪畫天才》及《冬》,均以嚴整的平面為背景,構圖明確,富有節奏,不乏田園詩意。

  1782年在彼得堡涅瓦河邊參政院廣場落成的《彼得大帝紀念碑》(又名《青銅騎士》)是18世紀末的傑作。作者É.-M.法爾科內,是由狄德羅推薦給葉卡捷琳娜二世、專程到俄國為彼得大帝建碑的法國藝術傢。他塑造的彼得,是一個身著披肩、頭戴花冠、騎著駿馬奔馳於高山之巔的騎士。紀念碑的底座由一塊完整的巨石加工而成,呈象征懸崖的水浪形,雄偉壯觀。

  19世紀 19世紀的俄國美術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1812年的衛國戰爭和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俄國藝術發展的道路。1812年反對拿破侖侵略的衛國戰爭,促進瞭俄羅斯民族的覺醒。專制農奴制危機的加深,引起瞭秘密革命團體的形成,1825年12月14日在彼得堡參政院廣場上十二月黨人的起義,是俄國貴族革命者最有力的一次暴動。俄羅斯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階段,貴族革命階段(1825~1861)從此開始。列寧關於資本主義時代兩種民族文化的學說,在這個時期反映得比較明顯。在這一時期的美術中,也反映瞭相互矛盾的政治觀點、美學原則和不同思潮的鬥爭。

  在19世紀最初的20年中,由於全民愛國主義的高漲,在雕刻中首先顯示瞭時代的特征。雕刻傢們力求克服理想化的模式,使作品接近生氣勃勃的現實,於是形成瞭俄羅斯雕刻中的新古典主義。И.П.馬爾托斯便是這時期的代表人物。馬爾托斯青年時代在皇傢美術學院學習,後去羅馬留學。他的創作有紀念碑雕刻、建築裝飾雕刻和墓碑雕刻三類。使他獲得最大成功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紀念碑》,是以兩個民族英雄組成的巨大青銅組雕。紀念碑雖以17世紀初的歷史為題材,但兩位英雄的形象並沒有歷史人物的具體特征,也沒有沿用舊古典主義慣用的抽象裸體來表達,米寧穿的是俄羅斯農民的服裝,在波紮爾斯基的身旁有古俄羅斯的盾牌和戰盔。馬爾托斯作為具有進步思想的雕刻傢,還參與瞭1812年的鬥爭生活,因此這個紀念碑很有時代的感染力。與馬爾托斯同一時期進行創作的Β.И.德穆特-馬列諾夫斯基和С.С.皮敏諾夫,在彼得堡大興修建的時候,進行瞭長期和富有成果的合作,作品裝飾在彼得堡礦業學院大門臺階兩旁、海軍大廈、米哈伊洛夫宮(今俄羅斯博物館)和亞歷山大劇院(今普希金劇院)。為冬宮廣場旁總司令部圓券大拱門作的雕刻,極負盛名。這是一組以勝利凱旋為題材的雕刻,帶翅的光榮神站在由6匹飛奔的駿馬拖拉的戰車中央,戰馬由2名武士駕馭,高聳的拱門頂,以藍天為背景的襯托,顯得驚險而動人心弦,氣勢雄偉。

  以1812年衛國戰爭為題材的裝飾雕刻傢,還有И.И.捷列別尼奧夫和Ф.П.托爾斯泰。前者為海軍大廈作瞭浮雕裝飾《光榮神》和裝飾帶《在俄羅斯建立海軍艦隊》,構圖自然,外形豐滿,在當時獨樹一幟。後者創作的由21個獎章組成的衛國戰爭歷史組雕,也很有表現力。19世紀早期的雕刻名傢還有Б.И.奧爾洛夫斯基、С.И.加利別爾格、П.К.克洛特、И.П.維塔利等。

  19世紀早期的繪畫,與1812年的反法戰爭相聯系,出現描繪現實的傾向。皇傢美術學院教授А.Е.葉戈羅夫、А.И.伊萬諾夫和Β.К.舍佈耶夫,開始從俄國歷史中選擇愛國主義的題材,在表現手法和內容上都有所創新。在肖像畫傢中,O.A.基普連斯基和B.A.特羅皮寧的作品,刻畫瞭同時代人物的形象,給人氣質善良和閑逸灑脫的印象。在這一時期,風俗畫也有所突破。第一位專門從事風俗畫創作的А.Γ.韋涅齊阿諾夫,作品題材幾乎都是農民及其生活,反映瞭淳樸的俄羅斯農村生活,刻畫瞭心地善良的普通勞動人民。風景畫在技法上擺脫瞭18世紀的陳規,為後來風景畫的發展打下瞭良好的基礎。當時較有名的風景畫傢有С.Ф.謝德林、М.И.列別傑夫和М.И.沃羅比約夫。

  19世紀早期俄國學院派代表是К.П.佈留洛夫和A.A.伊萬諾夫。佈留洛夫的名作《龐培城的末日》,是畫傢1826~1833年間在意大利所作。畫中通過對“末日”這一驚心動魄的描繪,揭示人們在天災的禍害和死亡面前表現的崇高道德品質。後期創作以肖像畫為主,女性肖像,非常接近風俗畫,色彩華麗,環境描寫細致;男性肖像畫則以心理刻畫為主,對19世紀後期肖像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伊萬諾夫長期在意大利,迷戀古典藝術,但並沒有忘卻俄羅斯的社會悲劇。他試圖尋找能觸及社會根本問題的題材,認為在聖經中可以找到人類解放的理想,於是花瞭幾乎一生的精力完成瞭《基督顯聖》的構思。П.А.費多托夫也是19世紀中期較有影響的畫傢之一,創作受文學傢果戈理的影響極大,專門揭露社會生活中的庸俗現象,諷刺人與人之間畸形的關系。油畫創作《初獲勛章的人》、《過於挑剔的未婚妻》、《貴族的早餐》、《少校求婚》等,以微妙的幽默,細膩的描寫,揭露瞭上流社會的醜態。對19世紀6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產生瞭不可低估的影響。

  19世紀60年代,是俄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50年代俄國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失敗,集中地暴露瞭俄國專制農奴制的弱點以及經濟與技術的落後。日益高漲的農民運動,俄國人民的覺醒,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2月19日簽署瞭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在農奴制改革前後,俄羅斯文化領域中開始瞭思想覺醒,在哲學、政論、美學方面,出現瞭像Н.Γ.車爾尼雪夫斯基、Н.А.杜勃羅留波夫這樣的唯物主義哲學傢和現實主義的倡導者。Л.Н.托爾斯泰、И.С.屠格涅夫、Н.А.涅克拉索夫、М.Е.薩爾蒂科夫等文學巨匠在這個時期開展瞭積極的創作活動。音樂中出現瞭強力集團,使俄羅斯民族音樂獲得瞭新生。造型藝術與文學中的批判現實主義密切聯系,美術傢們在創作中提出瞭一系列社會問題,形成瞭19世紀後期強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Β.Γ.佩羅夫是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奠基者之一,也是60年代民主藝術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揭示瞭沙皇制度的殘酷,教會的欺騙,商人的勢利,城鄉勞動人民的苦難。《復活節的宗教行列》、《鄉村傳教》、《梅蒂希的午茶》、《送葬》、《三套馬》、《最後一傢酒店》、《女教師來到商人傢》、《投河的女人》等,都是通過平凡的生活現象,提出瞭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畫傢,還有Н.Β.涅夫列夫、И.М.普裡亞尼什尼科夫、Β.Β.普基列夫等,他們的作品很註意情節的完整性和細節描寫的具體性,很像文學作品的插圖。

《送葬》

  60年代民主運動的高漲,沖擊瞭一向關在象牙之塔裡的皇傢美術學院。1863年,油畫系的13個學生和雕塑系的1個學生,拒絕參加傳統的、金質大獎章的競選,要求以自由命題來替代學院規定的題目。被學院嚴加拒絕後,14個學生離開瞭學院,推選最有思想、富有組織才能的И.Н.克拉姆斯科伊為領導,組成瞭彼得堡自由美術傢協會。這個協會由於物質生活的限制,對自由和民主的向往也是烏托邦式的,因此在1870年為另一個進步藝術組織所代替,這就是巡回展覽畫派。

  巡回展覽畫派的發起人為莫斯科的畫傢Γ.Γ.米亞索耶多夫、Н.Н.格佩羅夫等,並得到原彼得堡自由美術傢協會和克拉姆斯科伊等的支持。他們團結所有的進步美術傢,每年舉行定期的畫展,使藝術與群眾接觸。巡回展覽畫派影響之大成瞭俄羅斯19世紀後期批判現實主義美術的同義語,並左右俄國畫壇達半個世紀之久。

  巡回展覽畫派在創作思想上,遵循車爾尼雪夫斯基“最美的是生活”原則,與人民的現實生活和俄國民族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個指導思想在其代表人物克拉姆斯科伊、И.Е.列賓、Β.И.蘇裡科夫、И.И.希什金、Н.А.亞羅申科等的作品中,得到瞭鮮明的體現。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克拉姆斯科伊是巡回展覽畫派的思想領袖,也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傢,在青年藝術傢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創作范圍很廣,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都有涉獵,在《沙漠中的基督》、《無法慰藉的悲痛》中,提出瞭人們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的思想。他的肖像畫創作,表現瞭刻畫人物心理的卓越才能。列賓也是巡回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廣泛描繪瞭俄國人民的生活,揭露瞭社會的黑暗,創造瞭革命者的形象。他刻畫人物心理特征的才能,尤其表現在歷史畫創作和人物肖像中,《索菲亞公主》、《伊凡雷帝殺子》、《伏爾加河纖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以及作曲傢穆索爾斯基、作傢托爾斯泰、文藝評論傢斯塔索夫、外科醫生皮羅戈夫等人的肖像等,描繪精細,藝術技巧嫻熟,以刻畫深邃的個性見長。

  70~80年代,巡回展覽畫派中風俗畫傢的陣容比較強大,隨著思想內容的深化和題材范圍的擴大,畫傢們對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更為註意,湧現出一批較好的作品,如Β.М.馬克西莫夫的《魔法師闖入農民的婚禮》、《分傢》、《沒落》,米亞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收割》、《成熟的田野》,К.А.薩維茨基的《修鐵路》、《迎接聖像》、《出征時的告別》,B.E.馬科夫斯基的《會見》、《街心花園》等。巡回展覽畫派後期的核心人物亞羅申科也在這一階段創作瞭《司爐》、《囚禁者》、《到處是生活》等手法新穎、思想內容深刻的畫幅。這一時期的風俗畫,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勞動者到小市民,從農村到城市,從對進步人士和新興工人階級的歌頌到對資本主義的鞭策,都與當時俄國的文學、音樂相呼應,用各自的藝術語言反映瞭俄國19世紀後期的社會面貌。

蘇裡科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巡回展覽畫派中的歷史畫,在俄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蘇裡科夫,對彼得大帝時代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他的成名之作──《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就以彼得的改革事業及其遇到的阻力為題材。接著問世的《緬希柯夫在貝留佐夫》,描寫瞭彼得事業的衰落。他的另一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刻畫的也是彼得父親時代的歷史人物。在這3幅作品中,蘇裡科夫都是以悲劇來處理題材的,這與畫傢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觀有關。這些作品,畫幅較大,場面開闊,極為壯觀。蘇裡科夫的歷史畫,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突破瞭當時學院派歷史畫以聖經和神話為中心的虛構和表面效果,刻畫的形象,具有歷史認識的意義和高度的美學價值。

希什金:《麥田》

  與蘇裡科夫同時代的歷史畫傢,還有自稱為“帶有幻想色彩的歷史傢”的Β.М.瓦斯涅佐夫、專事軍事題材的歷史畫傢B.B.韋列夏金以及Β.Д.波列諾夫等。

  風景畫在19世紀後期得到瞭很大發展。畫傢們不再描寫苦難、窮困的俄國農村,而著力表現大自然的宏偉和壯麗、鄉土的富饒和美好,在藝術技巧上也有新的進展,色彩也由單調而逐漸豐富。被稱為俄國現實主義風景畫派奠基者的А.К.薩夫拉索夫,在作品中傳達瞭自然界蘇醒時的內在生命。畫海名手И.К.艾瓦佐夫斯基筆下的海洋,充滿著雄渾的力量。希什金的風景畫則以創造自然界深邃的意境而引人入勝。他一生為萬樹寫照,探索瞭森林的秘密,是森林的歌手。Ф.А.瓦西裡耶夫的風景畫別具抒情意味;而А.И.庫因吉的作品則充滿浪漫主義情調。

庫因吉:《白樺林》

  19世紀後期風景畫中最後一位大師是И.И.列維坦。從他短促的一生所留下為數眾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俄羅斯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他的早期作品充滿瞭對伏爾加河流域鄉土的真摯感情;後期的創作則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表達瞭當時知識分子的壓抑心情。列維坦善於對自然界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畫風抒情,富有詩意。與列維坦同時的Β.А.謝羅夫[ID=xie_shiba],也才華橫溢,在藝術上不斷探索而富有成果,在肖像、風景、歷史題材、插圖、舞臺美術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創造。這一時期在創作上較有成就的畫傢還有C.B.伊萬諾夫、H.A.卡薩特金、A.E.阿爾希波夫、M.A.弗魯別利、М.Β.涅斯捷羅夫以及К.А.科羅溫等。

  1898年,在彼得堡還出現過一個名為藝術世界的文藝社團。參加的是一些青年畫傢,他們鄙視學院派和巡回展覽派的庸俗和保守,主張創作的絕對自由,認為在繪畫中不必表現任何意識形態。其成員藝術風格差異很大,政治觀點也不盡一致,因此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也出現瞭一些很有才能的畫傢,如А.Н.伯努瓦、К.А.索莫夫、Л.С.巴克斯特等。

弗魯別利:《天鵝公主》

  從1905年第一次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失敗到1917年十月革命這一階段,藝術界的情況比較復雜。很多人對現實生活懷疑,思想比較苦悶,對生活是創作源泉產生動搖,對藝術傳統也持否定態度,在“革新俄羅斯藝術”的口號下,在創作實踐上追隨西歐現代主義諸流派的道路。1906~1909年間,《金羊毛》雜志在鼓動俄國新派藝術的創作中起瞭相當的作用。1907年,曾由《金羊毛》支持,組織瞭一個叫藍玫瑰的展覽,對原始的、稚拙的形體表示極大興趣。1910年,紅方塊王子社團成立;1912年又有驢尾巴藝術展覽會出現。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有一批藝術傢堅持巡回畫派的創作道路,如А.М.格拉西莫夫、Б.Β.約甘松等。這些畫傢在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藝術中,作出瞭各自的貢獻。

  19世紀後期的雕刻,沒有取得像繪畫那樣顯著的成就,為數極少的紀念碑雕刻,一般由國傢定制,大多為皇傢歌功頌德,缺少積極的內容。同時由於雕刻本身受到表現形式上的限制,不像文學和繪畫那樣活躍。但在當時進步思潮的影響下,雕刻中也出現瞭新的傾向,它向小型的、室內的方向發展,出現瞭以人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作品。

  這些以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展出於巡回展覽上,和繪畫中的某些風俗畫一樣,具有情節性的特點。這一時期雕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М.М.安托科爾斯基,他的創作與巡回畫派有著密切的聯系。他的兩個歷史人物作品《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以形象的生動和心理特征揭示的深度見長。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由於健康的原因他長期住在意大利,後期的作品雖然構思明確,但已缺乏早年創作的氣魄。與安托科爾斯基同時代的雕塑傢還有Ф.Ф.卡緬斯基、С.И.伊萬諾夫、М.А.奇若夫、Л.Β.波津、И.Я.金茲堡和Β.А.別克列米舍夫等,他們的作品主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並且是具有情節性的室內雕刻。從事紀念碑雕刻的有М.О.米克申,作品有《俄羅斯1000周年紀念碑》、《葉卡捷琳娜二世紀念碑》等;А.М.奧佩庫申,作品《普希金紀念碑》,可以列入俄羅斯優秀紀念碑之林。

巴克斯特:《佳吉列夫和他的養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