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薩克雷

  英國小說傢。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阿裏帕。父親是東印度公司的稅務員兼行政官。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6歲時被送回英國上學。1829年公學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曾去德國遊學。1833年主辦《國國旗》周刊,同年10月前往巴黎專攻美術,後又半途而廢。1836年任倫敦《立憲報》駐巴黎記者。不久,《立憲報》停刊,他回國靠寫稿謀生。婚後第4年妻子患病,從此精神失常。

  薩克雷自1833年起在報章雜志發表瞭很多文章,用瞭不少筆名,也出瞭好幾部書。但是直到長篇小說《名利場》問世,他才被公認是天才小說傢。為瞭保障病妻和兩個女兒的生活,他一部接一部地寫作,自繪插圖,分期在雜志上連載,又到英國各地和美國演講。1857年在牛津選區競選下院議員失敗。1859年擔任新創刊的《康希爾雜志》的第一任主編。他積勞成疾,1863年聖誕節前夕因心臟病發作在倫敦逝世。

  薩克雷的早期小說有的描繪上流社會各種騙子和冒險傢,有的諷刺當時流行的渲染犯罪行為的小說,其中主要的有《當差通信》(1838)、《凱瑟琳》(1840)、《霍加蒂大鉆石》(1841)、《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

  他的代表作《名利場》於1847年開始在《笨拙》雜志連載,副題是《沒有英雄的小說》。它不以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為主角,連正面人物也很少。女主人公蓓基·夏潑是個窮畫傢的女兒,父母雙亡,在學校中受盡歧視,感到憤懣不平,離校後便開始投機冒險的生活。她靠自己的美貌和機智,不擇手段地獵取金錢,力圖進入上流社會。小說揭露瞭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利害關系和腐朽墮落的風尚。

  薩克雷主張小說應當描摹真實,而當時風行的一些小說卻很不真實。因此他寫瞭《名作傢的小說》(1847),摹仿、取笑風行的幾部小說。《名利場》的創作方法則力求真實,在許多地方突破瞭當時寫小說的常規。他筆下的人物不是簡單化的或好或壞,而有深刻的內心活動;同時,他也重視環境和性格的相互關系,常常從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階段,用生動典型的細節多方面刻劃主要人物性格。蓓基就是他塑造的19世紀初期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女冒險傢的典型。這部小說結構宏大,足以容納一幅浩瀚的社會全景,但失之於松散。作者采用講故事的敘述方法,親切隨便,或幽默,或哀婉,且夾敘夾議,冷嘲熱諷,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名利場》插圖

  小說《彭登尼斯》(1848~1850)是模仿菲爾丁的《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寫成,主人公早期的經歷有作者的影子。《亨利·埃斯蒙德》(1852)是一部歷史小說,以18世紀初英國對外戰爭和保王黨的復辟活動為背景。薩克雷脫離司各特歷史小說的浪漫主義傳統,采用瞭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刻意摹仿18世紀的文體,並對一些歷史人物做瞭忠實的描繪。《紐克姆一傢》(1853~1855)揭露瞭中產階級生活的醜惡,同時塑造瞭紐克姆上校和埃塞爾小姐兩個正面人物形象。《弗吉尼亞人》(1857~1859)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續篇,寫埃斯蒙德的後代在新大陸的命運。薩克雷的最後一部小說是《丹尼斯·杜瓦爾》,在他死時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爾雜志》發表。

《亨利·埃斯蒙德》插圖

  薩克雷還有一些散文集,其中以《勢利人臉譜》(1847)最有名,這是由45個特寫組成的英國社會各階層勢利人的肖像。《轉彎抹角的隨筆》(1863)收集瞭他為《康希爾雜志》撰寫的一系列文筆雋永的小品文。他的演講後來收在《英國幽默作傢》(1853)和《四位喬治王》(1860)兩個文集裡。詩集有《歌謠集》(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