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馬

  法國作傢。生於巴黎附近的縣城維萊科特雷。父親是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軍隊的一員將領,後因對拿破崙遠征埃及的侵略行徑不滿,遭到拿破崙的排擠和冷遇。大仲馬繼承瞭父親的資產階級革命傳統,青少年時代就痛恨波旁復辟政權,曾參加加1830年7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的戰鬥;第二帝國時期是拿破侖第三政府的反對派,長期流亡在佈魯塞爾;晚年又曾去意大利協助民族英雄加裡波第的戰鬥。

  大仲馬在10歲前上過幾年小學。他的學識和文學才能主要靠自學而來。他的文學生涯始於戲劇創作。在傢鄉時曾與好友自編自演話劇。1823年到巴黎後,在奧爾良公爵府供職,業餘刻苦寫作。他厭惡當時占領法國戲劇舞臺的呆板沉悶的偽古典主義戲劇。在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下,他寫出浪漫主義歷史劇《昂利第三及其宮廷》,於1829年2月11日在法蘭西喜劇院上演,獲得成功,給偽古典主義戲劇一次猛烈的沖擊。這出戲以16世紀的宗教戰爭為背景,以天主教聯盟的領袖吉茲公爵的夫人與國王昂利第三的寵臣聖梅格蘭的愛情故事為主要線索,反映瞭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陰謀傾軋,借以影射復辟王朝的政治。從此,大仲馬加入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的行列。1830年3月成功地上演歷史劇《克裡斯蒂娜》。1831年5月又以《安東尼》一劇震動巴黎。這部劇本寫復辟王朝末期一個叫安東尼的私生子同一位男爵夫人的愛情糾葛,反映瞭當時一部分青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30年代中期,大仲馬仿效英國作傢瓦爾特·司各特,開始創作歷史小說。他的小說大多是根據報刊的需要而寫,先在報刊連載,後編印出版。有許多作品與別人合寫。最初幾部小說不很出色,1844年問世的《三個火槍手》獲得成功。小說寫1624年紅衣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到1628年黎塞留攻打並占領胡格諾教派的主要根據地拉羅謝爾城期間的事。黎塞留為打擊國王昂利十三,一心要抓住王後與英國首相白金漢公爵發生曖昧關系的把柄;作品主人公達塔尼昂和他的好友三個火槍手,為解救王後,沖破黎塞留設下的重重羅網,去倫敦取回王後送給白金漢公爵的首飾。小說寫達塔尼昂及其三個好友的冒險經歷,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小說發表後,大仲馬即成為法國最受民眾喜歡的通俗小說傢。

《三個火槍手》扉頁

  《基度山伯爵》(1844~1845)的發表,使大仲馬取得更高的聲譽。小說歷史背景跨越波旁復辟王朝和七月王朝兩大時期,寫的是一個報恩復仇的故事。作品主人公水手鄧蒂斯因為替密謀推翻復辟政權的拿破侖黨人傳送信件,遭到三個效忠復辟政權的無賴之徒的陷害,被打入死牢。他僥幸越獄之後,憑借一位獄友贈送的大量財寶,化名基度山伯爵,報答瞭在他被捕後照顧他老父的好人,懲罰瞭已經變成七月王朝統治集團要員的三個惡人。這部小說是大仲馬作品中最富於正義感、政治傾向最鮮明的佳作。小說生動緊張的情節,濃厚的傳奇色彩,賦予它強大的藝術魅力。

  此後10餘年間,大仲馬以極高的速度寫小說,他自誇寫瞭400部小說,一般統計有200餘部。比較著名的有《三個火槍手》的續篇《二十年後》(1845)和《佈拉日羅納子爵》(1848~1850)、《瑪爾戈王後》(1845)、《約瑟夫·巴爾薩莫》(1846)及其續篇《王後的項鏈》(1849)、《昂日·皮圖》(1851)、《沙爾尼伯爵夫人》(1852)等。

  大仲馬說:“什麼是歷史?歷史就是釘子,用來掛我的小說。”他的小說都有真實的歷史背景,但主旨不在於重述歷史,而在於渲染主人公的冒險奇遇,通常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不能算作真正的歷史小說,而是歷史演義。他的貢獻是在浪漫奇遇和真實背景相結合而構成的境界中以別具一格的方式描寫瞭幾百年的法國社會風貌。

  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基度山伯爵》等名著早在20世紀初就譯成中文,廣為流傳。

  

參考書目

 Charles Glinel, Alexandre Dumas et son oeuvre, Reims,1884.

 André Maurois,Trois Dumas, Paris,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