Ц.達木丁蘇倫

  蒙古詩人、小說傢、學者。生於車臣汗部馬塔德汗烏拉旗(今東方省馬塔德縣)一牧民傢庭。1924年16歲時參加蒙古人民革命軍。1926年當選為革命青年團中央委員,並在團中央機關刊物《革命青年團》任編輯。1928年發表《《四篇小故事》,從此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29年蒙古作傢小組成立,他是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同年12月發表代表作《被拋棄的姑娘》。這是蒙古新文學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它描寫富人包勒得的放牧人道林格爾一傢在革命前的悲慘遭遇和革命後的新生活。1933至1938年和1946至1950年兩次到蘇聯學習,第二次獲副博士學位。1934年發表著名長詩《我的白發母親》。這是蒙古最有影響的詩歌作品之一,寫作者遠離祖國後母子互相思念的感情。但是他把對母親的愛升華到對祖國和人民的愛,並化作追求科學知識的動力。長詩繼承瞭蒙古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傳統,語言凝練,比喻生動,其中有不少發人深思的警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木丁蘇倫在蒙古《真理報》工作,發表瞭詩作《致偉大的斯大林》、《北極星》和小說《兩個都是我的兒子》等作品,歌頌蘇聯衛國戰爭。40和50年代,他主要研究古典文學,同時創作瞭《三個人說一個人做》、《蘇莉變瞭》、《牤牛戈木佈》等反映先進與落後間鬥爭的小說和《喬巴山元帥50壽辰祝詞》、《獻給偉大的中國人民》等詩。50年代以後,曾任蒙古科學委員會主席、蒙古作傢協會主席等職。他是蒙古科學院院士。60和70年代,寫瞭一些有關道德修養的短篇小說,如《鬼》、《皮箱裡的東西》、《奇異的婚禮,歡聚的宴會》等。他的學術著作有兩卷本的《蒙古文學概況》(下冊與別人合寫)、選註本《蒙古文學范例一百例》和用現代語翻譯的《蒙古秘史》。他的《格斯爾傳的歷史根源》對研究中國蒙古族、藏族的英雄史詩《格斯爾傳》有參考價值。他在30年代為新蒙文制定瞭字母表、正字法和詞法草案。他曾多次獲得各種勛章和喬巴山獎金,但也幾次被指責有民族主義傾向。中國翻譯出版瞭他的主要作品《達木丁蘇倫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