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現代文藝流派。宣導者是法國詩人特裏斯唐·查拉。1916年,查拉在瑞士蘇黎世與一些青年詩人組成文藝小組,他們翻開一部字典,用手隨便一指,恰好指到“Dada”這個字,就用它命名。“Dada”本來是初學說話的幼兒語言,意思是“馬”。用作文藝活動的旗號,並無任何意義。但達達主義的宗旨在於反對一切有意義的事物,反對一切傳統,反對一切常規,也反對被認為有意義的文學藝術,包括達達主義在內。它主張以夢囈一般混亂的語言、怪誕荒謬的形象表現不可思議的事事物。正當規模空前的戰爭在摧毀物質世界和人民的生命的時候,有一群青年人仇恨這場戰爭和產生這場戰爭的精神世界。他們要否定這個精神世界,但又不知道應該用什麼來代替它。他們所意識到的,就是必須將舊的精神世界徹底破壞,新的精神世界才能夠產生。這就是達達運動的根本意義。

  達達主義者的精神狀態是非常空虛的,他們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話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願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運動時說:“目的在於設法證明在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方式,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隻好叫它達達。”查拉認為達達運動的歷史意義是:“指導我們行動的原則的確是‘破壞一切’,不過它的價值也正在於為後繼的事物掃清道路。”

“達達”展覽會招貼畫

  查拉在蘇黎世發起達達運動的時候,在紐約也有人表示瞭類似的態度。這說明達達式的精神狀態當時在西方的青年知識分子中間比較普遍。1919年,巴黎有三個年輕的詩人:勃勒東、阿拉貢和蘇波,創辦《文學》雜志,雜志名稱是反語,指與一般文學相反的“文學”。同年年底,查拉來到巴黎,《文學》立即成瞭達達的喉舌。達達主義雖然曾經一度引起人們的註意,但有如曇花一現。到1921年,巴黎大學生抬著象征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接著,勃勒東和蘇波發表第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磁場》,同時開始出版第二集《文學》雜志。超現實主義誕生,達達即為超現實主義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