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海

  朝鮮小說傢。本名鶴松。生於鹹鏡北道城津郡(今金策市)一個東醫傢庭。幼時因傢境貧寒,隻上瞭三年小學。1917年飄泊到中國東北延邊地區,當小販,做苦工。1923年歸國,一度居住在揚州逢仙寺,後到漢城(今首爾)當記者,開始文學學創作活動。1924年處女作《故國》問世。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他是重要成員之一。所作短篇小說集《血痕》和《紅焰》於1926和1931年先後出版。1927年以後寫瞭一些文藝評論如《文藝與時代》、《勞動大眾與文藝運動》、《內容與技巧》等。崔曙海來自社會的底層,體驗瞭勞動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寫小說是要“把久久凝結在胸中的痛苦、辛酸傾瀉出來”,目標是要“做真正的人”,“過真正的生活”。他的作品都寫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和他們的反抗。《樸石之死》(1925)寫樸石食物中毒之後,孤苦伶仃的老母無錢求醫,眼看獨生子死去,咒罵那個社會“隻認得金錢”。《饑餓與殺戮》(1925)的主人公京洙,中學畢業後找不到職業,最後被逼得殺妻子,砸商店,刺巡警,發狂地吼叫:“統統殺死!砸爛這個鬼世界!”代表作《出走記》(1925)寫主人公樸君逆來順受,仍然求生不能,終於覺悟到“對於這種隻能維護和縱容那些虛偽、奸邪、殘暴和懶惰者的制度”,“不能置之不理”,因而參加瞭反抗鬥爭。在藝術上,他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揭露社會矛盾,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生活。他是進步的新傾向派文學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傢。1959年,中國出版瞭《崔曙海選集》的中譯本。

  

參考書目

 《現代作傢論》(1),平壤,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