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楚克邁耶

  德國劇作傢。1896年12月27日生於萊茵河畔的納亨海姆,父親是工廠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入伍。1917年在《行動》雜誌上發表表現主義的詩歌與散文,表達瞭反對戰爭、嚮往革命的思想。戰後在法蘭克福和海得爾堡的大學求學。。1922至1923年先後在基爾和慕尼黑等地劇院任編劇,1923年和佈萊希特一同應賴因哈德之邀去柏林。1925年開始專門從事寫作。1930年曾把亨利希·曼的《垃圾教授》改編成電影《藍天使》。1926年定居奧地利,1938年流亡瑞士,最後到美國,曾在皮斯卡托爾主辦的紐約流亡者戲劇學院任教。戰後取得美國國籍,在美國國防部供職。1946年被派回德國,在美國占領軍中任文化官員。從1951年起,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瑞士,1966年入瑞士籍。1977年12月27日在菲斯普逝世。他最早的劇作是喜劇《十字路口》(1920),明顯地受表現主義的影響。他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是喜劇《歡樂的葡萄園》(1925),表明作者從表現主義轉向新寫實主義。這部作品寫萊茵河畔農村的日常生活。《綠林義盜漢斯》(1927)寫一個俠盜集團的首領劫富濟貧,受到老百姓的愛戴,他曾為瞭保護當地居民而同比自己強大的拿破侖占領軍進行戰鬥。這種無政府主義的俠義精神是楚克邁耶喜愛的一個主題。《奎本尼克上尉》(1931)是作者另一部成功的作品,描寫一個囚犯出獄後走投無路,偶然得到一套軍裝就到處暢通無阻,作者借此嘲笑德國軍國主義。《魔鬼的將軍》(1946)是一部表現反法西斯主題的作品,是戰後西德文學的代表作。戰後他還寫瞭劇本《火爐中的歌聲》(1950)、《冷光》(1955),回憶錄《友誼的號角,我精神的一部分》(1966)等。

  楚克邁耶重要的長篇小說有《薩爾瓦萊或波倫的瑪格德勒娜》(1936)、《掌握生殺大權的人》(1938),重要的中短篇小說集有《陶努斯的農夫》(1927)、《靈魂的酵母》(1945)、《短篇小說集》(1955)、《狂歡節的懺悔》(1959),詩集有《樹》(1926)、《1916至1948年詩集》(1948)、《詩集》(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