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科柯施卡

  奧地利畫傢,表現主義成員。1886年3月1日生於珀希拉恩,1980年2月22日卒於瑞士的蒙特勒。1905~1909年在維也納工藝美術學院學畫。早期的石版組畫《夢想的少年》受G.克裏姆特的影響,油畫《蒂策及其夫人像》》(1909)、《維也納建築師阿道夫·洛斯》(1909)已經顯示出表現主義的特征。這些肖像的背景是抽象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戰栗不安和憂慮。他用冷靜的態度觀察處於緊張氣氛下的現代人,畫出他們心理上的焦慮和苦悶。1910年,應藝術活動傢H.瓦爾登之邀,擔任柏林的《狂飆》雜志肖像專欄畫傢,很快在德國出名。早期代表作有油畫《風中新娘》(1914),描繪一對情人在風中飄蕩和相互撫慰。1914年應召參軍,在戰場上負傷,後來定居德累斯頓。1919~1924年被德累斯頓美術學院聘為教授。從那時起改畫風景。1924~1930年,遊歷歐洲、非洲和中東,在各地舉辦展覽,並有不少風景、肖像問世。1931年回到維也納,為瞭避免納粹勢力的迫害,1934年移居佈拉格。1937年德國納粹勢力沒收瞭他的417件作品。1938年秋,他遷居倫敦,畫靜物和漫畫,揭露法西斯的狂妄和罪惡。1953年移居瑞士。同年與1955年,他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分別建立瞭國際夏季美術學校和視覺學校,並親自任教。1956年為W.A.莫紮特的《魔笛》作舞臺背景和服裝設計。1963年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作17幅石版畫。1968年為阿裡斯托芬的《蛙》作12幅銅版畫。晚年畫歷史題材。

《風中新娘》

  科柯施卡的作品,在內容上以善於剖析對象的心理、性格和情緒而引人註意,在形式上,以富有強烈的動感和旋轉的筆觸、歪曲客體的變形著稱。他的筆觸、線條和色彩的節奏是斷斷續續和不連貫的,反映他所遭受的精神折磨。藝術史傢們稱他是“表現主義的鬼才”,是繼E.L.基希納之後“掀起瞭表現主義的第二陣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