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早期的墓葬雕塑。1978年發現於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附近。墓葬編號為擂鼓墩1號墓,墓主曾侯乙,雕塑製造年代在西元前433年前後,具有斷代意義。

  曾侯乙墓雕塑一類為結合器物實用目的而創作的人與動物的形象:一類為幻想的神異動物形象。主要有:

  鐘虡銅人,6件。形象寫實,佩劍,束帶,著衣裙,身上髹漆繪彩,舉雙臂,承托編鐘架。架為兩列三層,呈曲尺形。中下層橫樑各由3銅人以頭、手承承托;下層銅人均立於雕龍銅圓座上,連座高115厘米。這些銅人不僅是戰國前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而且為歷史文獻中關於鐘金人的記載提供瞭確切的實物資料。

  青銅鹿角鳥(鶴),為神異動物形象。長頸,展翅,頭生環拱狀鹿角,立於方形蟠螭紋跗座上。角及頭、頸部分有錯金雲紋。通高142厘米。

鐘虡銅人

  獸形磬虡,頭為龍形,長頸,有雙翅,其局部形象特征略似鹿角鳥,以頭部承托雙層編磬架。通高68厘米。

  漆繪木鹿,伏臥,周身彩繪斑紋,頭部鑲以真鹿角。表現出作者力求真實摹寫對象的意願。通高77厘米,長45厘米。

  漆木鴛鴦盒,外形寫實,頭部可以轉動。黑漆底,朱繪羽毛紋飾及撞鐘擊磬、敲鼓舞踴的圖景。通高16.3厘米。

  小型玉飾,有人和牛、羊、犬、豕、鴨等形象。最小的僅大如稻谷,而形象具體生動。

  這些雕塑作品雖多為實用的工藝品,但顯示瞭設計制作者相當準確的寫實技巧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此外,還有以8對玉龍與許多小龍糾曲盤繞組合而成的建鼓座、龍虎等形態的器物附飾等,充分運用瞭當時分鑄、鑄接、焊接、錯嵌等工藝技術的新成就。青銅尊、盤的獸形鏤空附飾等,則是中國使用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最早實例之一。

  

參考書目

 湖北省博物館:《隨縣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