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新羅時期詩人。字孤雲。王京(今慶州)沙梁部人。12歲來中國學習。5年後賓貢科及第。在洛陽居住2年,開始寫作。後任宣州溧水縣尉。淮南節度使高駢起兵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召他為從事,掌書記,寫瞭討黃巢的檄文和大量表、狀、書、啟,對農民起義多有攻擊之詞。受唐喜宗禮遇,授都統巡官承務郎侍禦史內供奉職,賜紫金魚袋。他在中國的10餘年中,寫瞭大量的詩文,多數失傳。現存的作品中,懷念故國之作是較優秀的篇章。如《秋夜雨中》:“秋風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燈前萬裡裡心。”又如《山陽與鄉友話別》:“相逢暫樂楚山春,又欲分離淚滿巾,莫怪臨風偏悵望,異鄉難遇故鄉人。”以感情真切、深沉著稱。884年,他以唐使身份歸國。新羅憲康王封他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894年,進真聖王時務策10餘條,官至阿餐。後來屢遭誣陷,先後外放為大山、富城郡守。終因對現實不滿,最後率傢隱居伽倻山。

  崔致遠詩歌中的一些有社會意義的作品,大多是在他回國之後創作的。新羅末季,社會混亂,到處爆發農民起義。他的詩歌雖然沒有直接反映這些尖銳的社會問題,但是已經和前期不同,有些作品已能反映出亂世的黑暗和污濁的社會面貌。《寓興》一詩,寫冒險傢、名利之徒“輕生入海底”的醜態。五言律詩《古意》,以擬人化的手法,寫狐貍變作美女、化為書生以欺騙世人,諷喻某些人的偽善面目。《蜀葵花》對地位卑賤者表示同情,影射新羅嚴格的等級制度。《江南女》可能創作於在中國生活期間,描寫富傢女兒嬌縱放蕩的生活,同情“終日弄機杼”的貧傢少女。《三國史記·樂志》載有他的《鄉樂雜詠五首》,具體、生動地描寫瞭“金丸”、“月顛”、“大面”、“狻猊”、“束毒”等五技演出的盛況,成為研究朝鮮古代歌舞的珍貴資料。

  崔致遠的著作有《私試今體賦》1卷、《五言七言今體詩》1卷、《雜詩賦》1卷、《中山復簣集》5卷(任溧水縣尉時作品),都已不存,隻有《桂苑筆耕》20卷和收在《東文選》等書中的少量詩歌傳世。《桂苑筆耕》是朝鮮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唯一的一部個人著作集,其中的全部詩文都是他在中國生活時期所作。

《桂苑筆耕》之一頁

  崔致遠被朝鮮歷代公認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對中朝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瞭貢獻。中國《唐書·藝文志》立有列傳;《全唐詩》以及中國清末刊行的《唐宋百名傢集》和《唐人五十傢小集》中都收有他的作品。

  

參考書目

 金富軾撰:《三國史記》卷46,列傳6。

 《古典作傢論》(1),平壤,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