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曲種。流傳於浙江省寧波地區。原名“四明文書”,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在寧波白衣寺聽過四明文書以後,稱讚“南方詞好”,從此易名為“南詞”。由於寧波、鄞縣、餘姚、奉化等地都鄰近四明山,為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書和江浙的“南詞”而冠以“四明”二字。在封建時代,它是舉人、秀才、富傢子弟、衙府官員用來娛樂消遣的一種說唱形式,但也為勞動群眾所喜愛,並出現職業藝人在上述地區流動演唱。辛亥革命前後,四明南詞盛行於浙東各縣以及舟山一帶。20世紀30年年代,僅在寧波新街就住有南詞藝人百餘人。

  四明南詞的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曲調有30多種。其中的“平湖”、“緊平湖”、“慈調”、“賦調”和“慢賦調”最受聽眾歡迎,稱為“五柱頭”。正書之前先唱開篇,如用平湖調中的“水底翻”、“鳳點頭”等曲調來演唱的《西湖十景》等最有特色。四明南詞的曲調優美流暢,為當地甬劇、走書等劇種、曲種所吸收采用。四明南詞的伴奏樂器最初隻有三弦和揚琴,後來逐漸增添琵琶、二胡、鳳簫以及笙、阮、雙清和鼓板等,最多時有13種伴奏樂器。演唱手法也由最初的生、旦、凈、末各種人物腳色不分口,演變為用不同的嗓音為書中不同的人物代言,便於聽眾辨別人物。傳統書目有30多種,廣泛流傳的有《雙珠鳳》、《珍珠塔》、《玉蜻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