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曲種。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其曲詞《靜悄悄》與明代俗曲集《掛枝兒》中的《錯認》基本相同;《玉美人》一曲與清代俗曲集《霓裳續譜》中的《玉美人兒嬌模樣》也很近似。曲牌如〔羅江怨〕、〔邊關調〕、〔哭皇天〕、〔寄生調〕、〔剪剪花〕、〔倒搬船〕、〔馬頭調〕等,都分別見於明代俗曲集《詞林一枝》和清代俗曲集《絲弦小曲》、《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時時調小曲叢抄》之中。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

  清音的音樂曲調,分大調、曲牌、小調3類。大調有8個,即〔勾調〕、〔馬頭調〕、〔寄生調〕、〔蕩調〕、〔背工調〕、〔月調〕、〔反西皮調〕、〔灘簧調〕。曲牌有〔半邊月〕、〔平板〕、〔奪子〕、〔疊斷橋〕、〔羅江怨〕等;小調有〔鮮花調〕、〔玉娥郎〕、〔四季調〕等。音樂結構有曲牌聯套體、板式變化體和單曲體3種。

  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過去都以女演員為主,男演員為輔,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彈奏樂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舊稱“海湖班”。

  四川清音的曲目豐富,清末時約在400個以上,近年搜集到約200個曲本,內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懷之曲,也有不少是應景詞曲或詠唱傳奇、小說中的人物故事。1957年出版的《清音曲詞選》,選輯瞭部分優秀傳統曲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做瞭整理工作,並編演不少新曲目。演唱形式改由女演員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支以鼓架)來控制節奏,輔以必要的表情動作,由演奏員兼任配角與合唱。著名演員李月秋曾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清音,獲金質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