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又名“荊州說鼓”。流行於湖北荊州地區的石首、松滋、公安、監利等縣,與石首鄰近的湖南幾個縣也有流傳。傳說鼓子源於戲曲音樂,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早期藝人都是戲班中文、武場面的伴奏者,在不能演出時,往往三五相聚,靠清唱來賣藝。後來逐漸改為單獨演唱,一人掌握嗩吶、鼓、單鈸、醒木4件樂器,多在春節和秋收以後應農民邀請演唱。以後又出現瞭一些流浪藝人沿門說唱,減掉瞭單鈸和醒木。現在,舞臺上演出的說鼓子,除獨腳班外,還有2人或3人的表演形式,上手打鼓說唱,下手吹嗩嗩吶伴奏,並進行插白或答詞。說鼓子以說為主,說中帶唱,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稱為“唱煞”。收腔後用嗩吶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演唱要求“似唱似說,似說似唱,說唱有板,按字行腔。”唱腔曲牌分為“香蓮”、“浪子”、“花腔”、“過崗”4種。其中,“過崗”是吸收地方戲曲“西邊花鼓”的音樂曲牌形成的;“花腔”包括〔放風箏〕、〔打豬草〕、〔討學錢〕、〔蓮花鬧〕、〔七折子〕等民間小調。此外,還有〔鬧臺曲〕等吹奏牌子曲。代表性傳統曲目有《芒碭山》、《王喜兒放牛》、《白羅衫》、《雙拜年》、《撫琴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