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曲種。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又名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最初是藝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鋪門前演唱索錢。由於藝人把商店經營的貨品誇讚得豐富精美,“數”得仿佛“來”(增添)瞭“寶”,因而得名。據說早在明初就有瞭數來寶的師承關係和13個門戶:北京一帶有索、李、朱3傢;江北有丁、郭、范、高、齊5傢;江南有桃、李、杏、花、春5傢。數來寶進入小戲棚演唱始於清末民初,當時比較著名的藝人有曹德奎、劉麻子、霍麻子等。

  數來寶藝人憑藉廣泛的的生活知識,見景生情,即興編唱,有的還能講今比古,引經據典,夾敘夾議,積累瞭一些固定的套子詞。後來吸收瞭對口相聲的表現方法,形成對口數來寶,進一步提高瞭藝術表現力,出現瞭一些針砭時弊的新唱段。詼諧、風趣是數來寶的藝術特色之一。數來寶的基本句式為上六下七,上句六字為三三,下句七字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末一個字要合轍押韻,並且同一聲調。兩句一組,可以一組一轍,也可以連續幾個、十幾個句組一轍。唱句中還可以插入一些話白,如過口白、夾白等。數來寶在它的演化過程中使用過多種擊節樂器,如高梁桿兒、錢板兒、撒拉機、牛胯骨、三塊板兒、三個碗兒、開鋤板兒(又名和平板兒)等。現在普遍使用七塊板兒,大竹板兒兩塊叫作大板兒,小竹板兒五塊叫作節子板兒。七塊板兒有多種打法,有演唱之前的開頭板兒和演唱中的小過門兒,還可以打出種種花點兒制造氣氛,有時摹擬某些音響,有助於表達唱詞內容。數來寶的傳統書目有《十字坡》、《楊志賣刀》等,也出現過譴責軍閥混戰的《直奉戰》、《打南口》等書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膠東解放區流傳過數來寶藝人欒少山編寫的《大臭蟲》、《算算帳》等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來寶在部隊文藝活動中普遍流行,出現瞭《戰士之傢》、《從軍記》、《學雷鋒》、《巧遇好八連》、《壯志凌雲》、《硬骨頭六連戰旗紅》等優秀書目。(見彩圖)

數來寶(北京曲藝曲劇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