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出現的表現現實生活的新編戲曲,以穿戴時裝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已有《煙鬼歎》演出,到資產階級戲曲改良活動時期(1910年前後),時裝新戲的創作逐漸繁榮,許多劇種都有演出。如京劇的《新茶花》、《潘烈士投海》、《玫瑰花》、《黑籍冤魂》、《波蘭亡國慘》、《拿破崙》等,河北梆子的《惠興女士》,川劇的《煙鬼現形》、《武昌光復》以及粵劇、滇劇的某些劇碼。演出時裝新戲的主要劇團有潘月樵和夏月潤、夏月珊兄弟合營的上海“新舞臺”,田際雲及其玉成班,西安的易易俗社,成都的三慶會等。時裝新戲還分為外國題材的“洋裝新戲”、取材於時事新聞的“時事新戲”以及采用清代服裝的“清裝戲”。時裝新戲常采取連臺本戲的形式演出,如“新舞臺”演出的《新茶花》共18本,連演9天。時裝新戲劇目,有不少反映瞭當時群眾所關切的各種社會問題,針砭時弊,宣揚資產階級政治主張;在藝術形式上也作瞭某些變革。但是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政治上復辟,文化上復古,時裝新戲流於表現傢庭瑣事、社會新聞,賣弄佈景及噱頭,商業化傾向日益嚴重,至五四運動時期終於失掉瞭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