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作品。浙江省《十五貫》整理小組根據清初朱㿥同名傳奇改編,陳靜執筆。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收入《戲曲選》第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浙江省卷》(1959)。故事寫明代無錫縣無賴婁阿鼠因盜15貫錢,殺死肉店主人尤葫蘆。知縣過於執主觀臆斷熊友蘭、蘇戍娟為殺人兇手,經三審定案。蘇州知府況鐘監斬時發現冤情,連夜求見巡撫周忱,爭得半月期限,親至無錫查訪,終於捕獲真兇,昭雪瞭冤獄。改編本保留熊友蘭、蘇戍娟冤案一條線,刪去原傳奇中中熊友蕙、侯三姑冤案的另一條線,並剔除況鐘宿廟、神明托夢等迷信部分,在《被冤》、《判斬》、《見都》、《疑鼠》、《訪鼠》等主要場子中,集中描寫瞭況鐘、過於執、周忱處理熊友蘭、蘇戍娟一案的不同態度。況鐘為昭雪冤獄而不計宦途風險,為民請命;又深入現場,勘查案件,實事求是,嚴肅認真。過於執沽名釣譽、憑主觀斷案。周忱怕負責任、草菅人命。通過況鐘與過於執、周忱的沖突,揭露瞭封建吏治的腐朽與官場習俗的惡劣。況鐘、過於執、周忱等3個典型人物起瞭很好的現實教育作用。

  浙江昆蘇劇團演出的《十五貫》,由周傳瑛飾況鐘、王傳淞飾婁阿鼠、朱國梁飾過於執、包傳鐸飾周忱。他們的舞臺藝術創造,加強瞭這幾個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突出瞭這出戲的思想意義。《十五貫》改編和演出的成功,使昆曲這個長久以來趨於衰落的古老劇種得到新的生命力。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為此發表《從“一出戲救活瞭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指出它“為進一步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瞭良好的榜樣”。同年,昆曲《十五貫》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見彩圖)

昆曲《十五貫》(周傳瑛飾況鐘,王傳淞飾婁阿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