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曲傢。字伯英,號寧庵。江蘇吳江人。萬曆二年(1574)進士,歷任兵部、禮部、吏部各司的主事、員外郎。萬曆十四年(1586)以上疏要求從早設立皇太子並給皇長子的生母王恭妃以貴妃封號,觸及寵妃,受降職處分,調為行人司正。萬曆十六年(1588)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升光祿寺丞。這次鄉試,因考官舞弊,受朝臣彈劾,沈璟在次年被迫告病回鄉。

  沈璟37歲退出仕途,開始他20年的戲曲創作生涯。自署詞隱生,表明他的志趣。著有傳奇17種,,合稱《屬玉堂傳奇》。《紅蕖記》、《埋劍記》、《十孝記》、《分錢記》、《雙魚記》、《合衫記》等是沈璟的前期創作。其中《十孝記》、《分錢記》、《合衫記》已經失傳。

  《紅蕖記》是他的處女作,以唐人傳奇小說《鄭德璘傳》為依據,寫鄭德璘、韋楚雲和崔希周、曾麗玉的愛情故事,兩條線索交錯在一起,生發出“十無端巧合”的情節。劇情錯綜分散,主線不夠突出,未能保持原小說的人情勝過天意的思想。

  《埋劍記》據唐人傳奇小說《吳保安傳》改編,以頌揚生死如一、堅貞不渝的友誼為主題。對郭仲翔被俘當奴隸的生活有較真實的描寫。但劇本的立意在於維護封建倫常秩序,較原著增添出割股療姑、忠仆義婢等情節和人物,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

  《雙魚記》系改編元馬致遠雜劇《薦福碑》。主角改為劉皋,又根據宋王明清《摭青雜說》增加瞭劉皋和表妹邢春娘的愛情故事。新增情節關目都較平淡,又削弱瞭雜劇原有的不滿社會現狀,為貧寒士子鳴不平的思想。對於前期創作,沈璟承認《紅蕖記》“字雕句鏤”(呂天成《曲品》),是案頭之作,不宜於上演。《埋劍記》、《雙魚記》情況相近。作者沒有認識到這些戲的不足是缺乏新意,而把人物和情節的不夠生動,歸咎於文字不通俗。於是從《義俠記》之後戲曲語言為之一變。

  《義俠記》、《鴛衾記》、《桃符記》、《分柑記》、《四異記》、《鑿井記》、《珠串記》、《奇節記》、《結發記》、《墜釵記》、《博笑記》等11種,是沈璟的後期創作。除《義俠記》、《桃符記》、《墜釵記》、《博笑記》4種外,都已失傳。

  《義俠記》取材《水滸傳》的武松故事。對西門慶、張都監、蔣門神等地方惡勢力表現瞭不滿。但是,武松人物形象被典雅化,沖淡瞭原小說武松性格中叛逆的一面。《義俠記》強調以招降代替鎮壓。作者身處農民大起義前夕,這是他為明統治者提出的救時方案。沈璟獲悉呂天成要刊印《義俠記》時,曾去信說:“此非盛世事,秘勿傳。”唯恐這個描寫梁山英雄故事的劇作產生副作用。他對戲曲語言的通俗化作瞭努力,有利於小說名著的普及。《義俠記》中寫得較好的《打虎》、《戲叔》、《別兄》、《挑簾》、《裁衣》、《捉奸》、《顯魂》、《殺嫂》等散出,後世演唱不絕。

明萬歷繼志齋刻本《義俠記》插圖

  《桃符記》據元代鄭廷玉雜劇《包龍圖智勘後庭花》編成。關目緊湊,得力於原作。但內容都是奸情、命案、清官、鬼神報應之類情節,格調不高。

  《墜釵記》又名《一種情》,據明初瞿佑《剪燈新話》中的《金鳳釵記》改寫,增補瞭盧二舅、炳靈公等人物和發生在周王廟的迷信果報情節,刻意摹擬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但何興娘的情和杜麗娘的情不同,並未逾越封建禮教的規范,因此,《墜釵記》雖然形似《牡丹亭》,但實質上卻大異其趣。

  《博笑記》是沈璟的最後創作。《曲品》說它取材於王蒸湘《耳譚》(已佚)的若幹故事。28出,由10個獨立的喜劇組成,都是當時的現代戲,甚至以真人真事為模特兒。每劇2~4出,短小精悍。10部短劇以《乜縣丞》較好。它誇張地刻畫瞭一個縣的副長官低能無知,以得睡就睡、睡而難醒作為他的昏庸糊塗的性格特征。無獨有偶,鄉紳也和他一樣嗜睡,以致彼此連一次拜會也未能如願。這部短劇對統治階級中的下層人物空虛、無聊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有所嘲諷。全劇不以才子佳人或歷史傳說人物為主,而以帶有時代特點的新進士、起復官、僧道、流氓、商販、小偷為主角。戒淫警盜,懲惡揚善,實際上都是以封建思想為依歸。人物描寫近於漫畫化,形象不夠生動,劇情過於簡單,缺乏藝術感染力。

明刻本《博笑記》卷首《詞隱先生論曲》

  沈璟的劇作思想傾向保守,而在藝術形式上卻有志於革新。如《十孝記》、《博笑記》都是短劇。以2~4 出戲表演一個故事,采用時調〔打棗竿〕,許多出戲隻用一曲重復多次。這些可能是為瞭有意配合諷刺、笑樂的主題,以加強詼諧、滑稽的藝術效果。《紅蕖記》、《埋劍記》、《雙魚記》則以情節離奇、關目曲折取勝。

  沈璟有散曲集《情癡寱語》、《詞隱新詞》各1卷,《曲海青冰》2卷。原書失傳。在《太霞新奏》、《吳騷二集》、《彩筆情詞》等選本及《南詞新譜》、《曲品》楊志鴻抄本附錄中可輯得套數(包括雜宮調)42套、散曲16支。

  沈璟編有《南詞韻選》,曲學著作有《遵制正吳編》、《論詞六則》、《唱曲當知》(未見)和《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以後者最為重要。

明刻本《望湖亭記》

  嘉靖二十八年(1549),常州蔣孝根據陳、白二氏《舊編南九宮目錄》及《十三調南曲音節譜》編成《南九宮譜》。蔣氏為南九宮652曲補上曲文,十三調503曲卻隻存目錄。沈璟以80多部古代南戲、傳奇、當代文人作品以及部分唐宋詞作為原始資料,考訂瞭各曲的來歷、句式、板拍、四聲韻腳,使得652支曲牌成為作者、唱傢可以遵循的典范。又在失傳或行將失傳的十三調503支舊曲中輯補瞭67支曲文。

  沈璟是吳江派的領袖,在當時的劇壇上有一定影響,吳江派事實上成為昆曲的正宗。除沈璟外,著名作傢有王驥德、呂天成、葉憲祖、馮夢龍、袁晉、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晉等。他們被稱為吳江派,主要因為他們和沈璟關系密切,在重視曲律上意見大致相同。沈璟的主張不外兩點:①格律重於一切;②戲曲語言崇尚本色。但他本人並未言行一致。馮夢龍在《太霞新奏》中曾多次指出他在曲律上的疏漏。沈璟致王驥德的信中說:“鄙意僻好本色,殘恐不稱先生意旨。”吳江派中見解也不完全一致。

  

參考書目

凌敬言:《詞隱先生年譜及其著述》,《文學年報》,1939年第5期。